不改善金融結構,中國經濟將沒有出路(注解1)。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
中國經濟持續三十多年的超高速增長,促成了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根本改變。然而,我們的成就並非沒有代價。從要素投入成本和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來看,許多方麵已經達到極限。所以,2012年以來,國民經濟增速有所放緩,非常正常也非常合理。
中國不能不轉變發展方式,這正是“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內容。在此過程中,金融體係的深入改革,承擔著全局的曆史的責任。
中國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結構嚴重失衡
為什麼要對中國經濟進行結構調整?讓我們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為基礎來進行分析和比較。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7萬億元,其中最終消費為22.5萬億元,資本形成為22.9萬億元,淨出口為1.2萬億元。照此計算,中國的儲蓄率高達52%,這在世界上幾乎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就大國經濟而言,曆史上也不曾有過先例。一些經濟學家因此而懷疑中國的核算方法與國際通行規則存在較大差異。然而,即使我們按照45%的儲蓄率來計算,目前中國一年的總儲蓄也超過21.5萬億元,按現行彙率折算約3.4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因此,不能說中國的資金短缺。
代序不改善金融結構,中國經濟將沒有出路
第一,中國的儲蓄,首先是用於工業投資,占到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40%。但是早在2009年,在24個工業行業中,已經有21個產能過剩。凡屬技術成熟的製造業,幾乎找不出一個產能不足的行業。“十二五”期間,淘汰落後產能的任務將會有增無減,近年來,大規模投資的所謂高新技術產業,例如多晶矽、太陽能電池、風電設備和電動汽車正在麵臨或即將麵臨大麵積虧損。
第二,我們也大量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通信占到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12%左右。這本來是我們的“瓶頸”,但現在已經出現局部過剩。一些通道和線路注定會閑置,還有相當大比例的設施已經破損。
第三,中國的城市建設占很大比重,其中僅房地產就達到25%左右。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城市建設普遍存在著反複拆建的問題。一些道路和管線設施,建成沒有幾年就被拆掉重建。公共事業,包括農村地區,學校和醫院,在短缺的同時,又存在比較嚴重的重複閑置問題。
第四,農村投資占比不高,即每年3萬多億元,然而,浪費的比率卻一點兒都不低。農民自己建房,反複拆建的問題甚至更加嚴重。在沿海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建到第四或第五代住房,每年投入估計有上萬億元,平均每六七年就要重建一次。由於許多人就業在外,事實上很多房子沒有人居住,浪費之大不言而喻。
第五,再來看其他服務業,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不到20%。其中,批發和零售2.4%,科研和技術服務0.5%,教育1.3%,衛生和社會福利0.8%,居民服務0.4%,文化娛樂1%。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水利、林業和環保合計隻有1.9%。
與物質資本的形成相比較,人力資本形成可能更加重要。2008年高收入國家用於教育的公共支出平均占GDP的5.4%,中等收入國家4.5%,世界平均為4.6%,中國2012年有望達到法定的4%。在醫療衛生方麵,世界平均支出占GDP的9.7%,中等收入國家為5.4%,高收入國家為11.2%,我國為4.3%,其中公共資金覆蓋的比率我國也低於其他國家平均水平。
儲蓄的形式差別也很大。目前,中國人口比美國人口老化得多,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達到13.7%,但積累的養老金很少。目前全部加在一起隻有約3萬億元,占GDP的比例不到7%,人均2 300元。而根據OECD的統計,2010年美國養老金規模占GDP的比例為73%,人均3.5萬美元。養老金規模占GDP的比例在英國為87%,加拿大為61%,智利為67%。
目前中國在儲蓄、投資和消費結構中的偏離常態,很好地解釋了經濟產出的結構失衡。在國民經濟的三大產業中,包括金融在內的整個第三產業發展不足,2011年第三產業僅占全部GDP的43%。這與發達國家的73%左右、中等收入國家的53%左右的比例差距很大,甚至低於很多發展中國家,2008年世界平均水平是69%。
中國結構失衡的問題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政治體製背景。一個重要原因是,要素市場未能充分發揮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些都需要我們繼續深化改革,打破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市場長期存在的體製性障礙,顯著地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服務業體係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
談到金融業,我們都知道一個悖論,這就是我們特有的“兩多兩難問題”:企業多,融資難;資金多,投資難。而資金多是相對的,我們每年提供給國際經濟使用的儲蓄資源就有近2 000億美元,超過了國內農業的全部固定資產投資。
這個悖論的要害在哪裏?深層次原因在於金融體係改革和資本市場建設。事實上,我國金融市場本身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首先,金融業內部結構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融資體係高度依賴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比重過低。2012年以來,社會融資總規模中貸款及承兌票據占80%,隻有不足20%來自股票和債券融資。從社會融資存量看,2011年年底,銀行貸款餘額占54%,企業股票市值和債券餘額僅占26%,這一比例不僅遠低於以直接融資為主導的美國和英國,分別為73%和62%,也低於間接融資占主導的德國和日本,分別為39%和44%。從居民個人金融投資的角度看,銀行存款占總額的64%,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比例不到14%,而美國的居民金融資產中,股票、基金和投資於資本市場的養老金合在一起,達到了近70%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