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孟氏一家人求福得禍,痛哭不已,於是來到施家,責備施家騙了自己。施家的人說:“一個人,行為合於時宜就會得福,違背時宜就會招禍。你們家所學的和我們家一模一樣,結果卻相反,這是違反時宜的緣故,並不是你的行為荒謬呀!天下的道理沒有永久不變的,以前所用的,現在或許要丟棄;現在拋棄的,將來或許要用它。這種用與不用,沒有

永恒的是非。如果一成不變,即便像孔丘那樣博學,像呂尚那樣善於計謀,也要落得個失敗的下場。”

同樣一種理論,一種方法,在甲地行得通,在乙地行不通,這是不奇怪的。因為甲乙兩地情況不同。齊國強盛,無人敢欺,它急需的是國內治理,是內在實力,因而仁義道德的治國之術正合齊侯口味。楚國誌在拓展疆土,臣服列國,稱雄天下,欲與秦一爭高低,軍力的擴張正是楚王夢寐以求的。

施氏二子懷揣學識才能,各自選準了對象,選準了空間,投其所好,因而,都有好結果。孟氏二子就不夠聰明,到一心想要以武力統一天下的秦國兜售仁義道德,讓他們放下武器講仁義,豈不是自討苦吃,自尋沒趣?同樣,到在夾縫中苟且偷安、勉強得以安身的衛國推銷強兵之策,把衛國推向水火,當然也得不到歡迎。這就是沒有投對買家的下場。

要從對方的需要出發,展現自己的價值。了解他人興趣的能力,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能力,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不例外。如果隻考慮自己的偏好,企圖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人,這樣往往難以成功;相反,如果懂得從他人的興趣及需求出發考慮問題,就已經摸到了成功的門徑。

古時候,有一位年輕書生,博學多才,精通諸子百家各種學問。他聽說秦王求賢若渴,誠聘各國人才,便決定去秦國毛遂自薦。為了顯示學問,他帶著十幾車書,浩浩蕩蕩來到秦國,在一家旅館住下來,等待秦王的接見。

秦王很快注意到這位行為奇特的書生,不久便邀請他入宮見麵。書生很興奮,決心好好表現一下,希望受到重用,一展胸中抱負。在見到秦王時,他大講“仁道”,強調以仁治天下。但他的許多真知灼見雖然顯示他對“仁道”已經有很深入的研究。但秦王對此並不感興趣。這位書生隻好識趣地閉上嘴巴,告辭而去。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研究起秦王的喜好。不久,他決定換一套學問,再去試一下。

過了半個多月,書生再次見到秦王。這回他不講孔子的“仁道”,改講孟子的“王道”。他的學問是好的,隻可惜秦王對所謂“王道”也不感興趣,完全出於禮儀,才耐著性子等他說完。無奈,書生隻好再次告辭。

又過了一個多月,書生第三次去見秦王。這回他不講“王道”講“霸道”,宣揚法家依法治國的那套學問。這一次,秦王的態度就大不一樣了,時而凝神靜聽,時而擊節歎賞,很顯然,這套學問正對他的胃口。

不久後,秦王立即重用這位年輕人,授命他對秦國進行改革。這位名叫公孫鞅的年輕人,憑借自己的才智和決心,演繹出一段百世流芳的曆史——“商鞅變法”。

可見,一個人的才能是成功的基礎,而找對發揮才能的環境則是成功的關鍵,有時候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分析去判斷、去選擇環境;有時候,我們也要根據環境去改變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的才能更適合環境。

有動物學家經研究發現,生長在茂林樹叢中的鳥,一般能發出悅耳的歌聲,其羽毛多半也是樸素的,如布穀鳥、夜鶯等。而生活在空曠場所的鳥類,在聲音上往往並無過人之處,但他們通常都會有鮮豔的羽毛,如孔雀、鸚鵡等。

這大概是因為兩種鳥的生存環境不同,前者生活的地方使視覺訊號並不重要,所以它們改以悅耳動聽的鳴叫來吸引異性:後者則需要用漂亮的外形來吸引異性。

鳥類是這樣,人也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有自己的亮點,隻要能夠依據環境的特點來發展自己,就能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能得到更多的關注,當然也就能得到更多的成功機會。

把信心和實際行動結合

一個人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他鎖定了一個目標。明確、堅持還持續不斷地瞄準它前進,終究會實現目標的。

——戴爾 卡耐基

有人說:“信心使不可能成為可能,使可能成為現實,信心可使人從平凡走向輝煌。”當我們滿懷信心地對自己說:“我一定能成功。”這時收獲也就不太遙遠了。但是,光有信心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它真正付諸於行動才行。

有句話說得好:“功到自然成”!這個“功到”其實隱含的正是行動的意思。可見,一個人要想取得學業或事業上的成功,就必須把信心與實際行動相結合起來。

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就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他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衛 科波菲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被人們授予“發明大王”的美稱。

狄更斯和愛迪生就是在具有信心的基礎上,又付出了一定的行動。信心與行動,使狄更斯為人們留下許多優秀著作,也為世界文學寶庫增添了許多精品;信心與行動,使愛迪生攻克了許許多多的難關,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可見,信心與行動的結合能夠使人取得事業和學業上的成功。

有信心有把握是好的,但不等於有信心就能成功。信心不是與生俱來就是成功的祖先,有信心的同時再有一定的行動才能成功。

人類曆史上傑出的人物,並非個個都是天才,而是因為他們能挖掘自己的潛力,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產生了信心,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心,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使自己處於最佳狀態,把全部的能量都發揮出來。

要改變自己目前的現狀,要讓自己更有自信,要讓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們就必須做出更好的決定,采取更好的行動。

不要與成功失之交臂。那些失敗者往往是沒有行動而放棄努力,與成功失之交臂。

曾記得瑞典一位化學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時,似乎發現一種新元素,但是麵對這繁瑣的提煉與實驗,他退卻了。當另一化學家用了一年時間,經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為元素家族再添新成員——溴而名垂千古時,那位瑞典化學家隻能默默地看著對方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這兩位化學家,一位行動了,取得了勝利;另一位卻沒有付諸行動,未能取得成功。可見,行動往往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在許多成功者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超凡的信心與實際行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這些事業取得成功的人,在信心的驅動下,敢於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在失敗的時候看到希望,最終獲得成功。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信心與行動是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走過一條條不平坦的道路,它可以幫助你鏟除阻礙前進道路的荊棘。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要在四分鍾內跑完一英裏是件不可能的事。不過,在1954年5月6日,美國運動員班尼斯特打破了這個世界記錄。

他是怎麼做的呢?每天早上起床後,他便大聲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在四分鍾內跑完一英裏!我一定能實現我的夢想!我一定能成功!”這樣大喊一百遍,然後他在教練庫裏頓博士的指導下,進行艱苦的體能訓練。終於,他用3分56秒6的成績打破了一英裏長跑的世界記錄。

有趣的是在隨後的一年裏,竟有37人進榜,而在後麵的一年裏更高達二百多人。“請問班尼斯特為什麼能打破世界記錄?”因為班尼斯特有信心,他相信自己能打破世界記錄,並且也付出了行動。

我們知道,信心是對生活充滿樂觀和進取的一種信念;信心是有克服生活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的決心和勇氣,是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並努力為之奮鬥的動力源泉。而行動正是在信心的基礎上所實施的。信心使人有了無窮的力量,信心是一種永不服輸的精神。凡是偉人,都充滿著對人生的信心,並且有實際的行動,才能夠成功的。所以,我們堅信:隻要把信心與行動相結合,一切目標都能實現,一切的努力也必將能夠取得成功。

做好當前每一件事

今天我要製訂計劃。我要計劃每小時要做的事。可能不能完全遵行,但我還是要計劃,為的是避免倉促及猶豫不決。

——戴爾 卡耐基

白雪皇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這裏的規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醬,昨天可以吃果醬,但今天不準吃果醬。”我們大多數人也是這樣——為昨天的果醬發愁,為明天的果醬發愁,卻不會把今天的果醬厚厚地塗在我們現在吃的麵包上。

就連那位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坦,也犯過同樣的錯誤,“我的生活中,”他說,“曾充滿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都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我們大家的生活,也都一樣。

“想一想,”但丁說,“這一天永遠不會再來了。”生命正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飛快地溜過,我們在空間以每秒十九哩的速度跑過,但今天才是我們最值得珍視的一段時間,也是我們唯一能真正把握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