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別宗帥嶽飛解甲(1)(2 / 3)

軍將士兵開始鏗鏘有力地齊聲朗誦嶽飛上書中的文字片段,向他告別:“李綱、汪伯彥輩,不能承陛下之意,恢複故疆,迎還二聖,奉車駕日以南。又令長安、淮陽、襄陽準備巡幸,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恐不足以係中原之望。雖使將帥之臣,戮力於外,終無成功。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聖蒙塵未久,虜穴未固之際,親率六軍,迤邐北渡!則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日可複!”

嶽飛看著他們,不僅淚花閃爍,深呼吸一口,扛槍提包上了馬車,在鼓號及軍將士兵們的朗誦聲中驅車出營,漸漸隱沒於沙塵之中。

而在山路上的一座小亭裏,坐著兩位普通老百姓,仔細一看,卻是李綱和張所喬裝打扮而成。他們身邊還跟隨著一名十八九歲名叫張憲的白袍小將,一直注意看著通往這邊的山路。突然,張憲叫道:“大人,那邊來了一個人,應該是嶽飛吧?”

果然,隻見嶽飛駕車揚塵而來,李綱、張所連忙起身,從亭子裏出來向嶽飛招手。嶽飛看見了他們,駛近小亭,勒馬下車,上前向他們行禮,“嶽飛請相國大人安,請招撫使安!”

張所道:“相爺知道你今天回湯陰,特來備酒送別。”嶽飛向亭子裏看去,果然,小亭的石台上置有酒具及幹果三碟,便拱手道:“小可莽撞上書,罪有應得,請相爺寬釋己念。”

李綱笑道:“你直言上書,勇氣可嘉,老夫喜之不及,你說什麼罪有應得?隻是你把老夫列於汪伯彥一輩,這是老夫有意置辯的地方。”

張所對他們倆道:“兩位還是到亭子裏談吧。”

此時,嶽飛注意到雄姿英發的張憲,心有所動,向其點頭致意。張憲也向他笑一笑,並不說話。嶽飛和李綱、張所三人走入小亭,各自坐下。李綱道:“靖康之恥,北遷之恨,人人有份,你我自不例外,如何雪恥彌恨,你我各有所思,各盡其職。你在營地執幹戈以衛國土,老夫在朝廷補偏救弊以安社稷,老夫不知你之勞,你也不知老夫之苦,你與老夫之間有所誤會,理所當然,不足為怪。”

嶽飛起身,再次拱手施禮道:“謝相爺不怪嶽飛妄言之罪。”

李綱道:“老夫敬你是一員猛將,你去職罷官,這與時下急需為國掄材的宗旨全然不符,我等雖有不平之心,卻無回天之力,看著你愴然而去,不但招撫使為你抱屈,就連老夫也過意不去!對你我來說,這段公案尚未了結,老夫希望到頭來,你能爭個公道,老夫能爭個理得!”

嶽飛感動道:“今後,無論小可何去何從,相爺這番囑咐,當永銘心頭,不敢稍忘。”

李綱慷慨道:“日後之役,終不能免,武將以刀槍應戰,文臣以筆墨禦敵,兩者相投,其利乃見;兩者相背,其害乃現。一個有為青年集文武於一身,既增其利而免於其害!切望你回家之後,練武之餘兼修筆墨,老夫在入棺之前再與你謀一麵之緣,如果那時候老夫看到的是一個日日新的嶽飛,那老夫就可以閉目無憾了!來!秀才人情酒一杯,咱們幹了上路!”說著三人舉杯一飲而盡。

嶽飛告別了李綱、張所、張憲他們,李綱的一番話讓他更加釋懷,駕著馬車一路向老家奔去。

這天,小慧帶著嶽雲、安娘正在玩耍,李孝娥在一旁洗著衣服,突然聽見有人在門口叫娘,眾人抬頭一看,不是別人,正是嶽飛,不禁喜出望外。隻見李孝娥一時愣在那裏,嶽雲立馬上去纏著爹爹,那安娘也跑過去拽著他的袖子不說話。

嶽飛將馬車放好,拎著行李走進門口,一抬眼,看到嶽母站在自己麵前。因為弟弟的死,讓母親對自己還有些誤會,嶽飛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隻見嶽飛“撲通”一聲跪下,吞吞吐吐地叫道:“娘!孩兒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