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社會就這樣,和虛偽沒關係(4)(1 / 3)

以一個普通的銀行櫃員為例,一年要拉多少儲蓄呢?正常情況下是3000萬元左右。我在微博上認識了一個粉絲,她從澳大利亞回來,讓我很佩服。按理說,她在國內的人脈肯定不行。她現在在某銀行浙江某支行當客戶經理,一年拉了4億元的儲蓄。我覺得這個人挺牛的,得見見。

正好我在做飛馬旅,扶持服務業和創業企業,在浙江有一個創業企業專門做農村休閑酒店。我去見我們的創業企業老總時,順便就一起見了她。結果沒幾分鍾,她就拉著那位老總的手過來了。她跟人家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合作。”老總說:“合作嘛……有很多銀行要跟我們合作的。”意思是要稍微有點兒門檻。於是她問:“你們是幹嗎的?”老總說:“我們是幹休閑酒店的。”她說:“好,我給我媽買個卡行嗎?”其實這個卡隻花了四五千元。買完卡之後,她說:“我買你的卡,你把錢存我們那兒。”人家就存了。她的反應非常快,隻要是個關係就可以聯係上,隻要是個菜就到菜籃子去,就這麼簡單。

後來,她手下招了好幾個剛剛畢業的學生。一次,她跟我抱怨:“現在的‘90後’咋回事兒?腦子都反應不過來。”我問:“怎麼了?”她說:“讓她幹什麼事兒,找人找不到,辦事辦不了。”我問:“那為什麼?”她說:“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年輕人。”我說:“很對,年輕人都是這樣的。”這挺有意思的,銀行在招人的時候要找專業對口的,所以招來的都是學金融的,結果反而都是反應不過來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要幹的那個事兒不是他們學過的!就算考試考得再好,還是反應不過來。考試考得好,不就是一個標準答案嘛,但是你不知道下一個和你吃飯的客戶會是做什麼的。這個人是創業的,另外一個人是開煤礦的,對不同的人,與之說話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樣。對我們來說,最大的考驗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獨立人脈?

你以為父母的人脈真的能幫你成事嗎?社會關係有一種縮小效應。實際上,在所有的社會關係中,社會上傳統使用的方法是,父母用他們所謂的人脈為子女安排的時候,都是用他們能夠得著的第一級,也就是他們的下一級來安排。如果依賴祖蔭的庇護,後輩隻會抽手,抽到最後就沒用了。

其實,建立獨立的人脈也沒有那麼困難,通常隻要你能合群,人們就會與你進行最低限度的交易和合作。比如,有很多人本來就想買一份保險,而你正好又是做保險的,就不要使勁地推銷。先花50萬元讀個EMBA,然後把這個班上的同學都發展成你的客戶。這樣,先投入,就會有產出。

先行投入是需要有支付的,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教育中,大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去做公益。這真的是要孩子以後做一個專業公益人士嗎?不是的。那些孩子後來多半沒有專職做公益,但是公益讓他們懂得了先行投入,而先行投入就能建立自己獨立的社會關係。比如,到了一個地方,你能主動關心別人。

上次我們有一個關注弱勢群體的黑蘋果聚會,有人問我:“袁老師,我最近又沒有工作了,我該怎麼辦?”我說:“請幫助其他人。”另一人問:“袁老師,最近我失戀了,怎麼辦?”我說:“請幫助其他人。”再有一人,他問:“袁老師,我覺得我身體不是很好,你說我怎麼辦?”我說:“請幫助其他人。”他們就說:“哎喲,袁老師,你怎麼老讓我們幫助其他人呢?我們已經很弱勢了。”如果你在很弱勢的時候還能幫助其他人,你就能感動別人。

《聖經》裏講了,一個貧困的婦人把她僅有的4個小銅板都捐出來了,她的愛心就比其他人都大。以愛的力量來說,這個婦人的力量比拿出很多錢來的人力量要大。

我們說話的時候,有的人用耳朵聽,有的人卻是用心聽。要知道,感動人的事情不是很多,我們被感動的機會也不是很多,但是一個人的先行投入就能感動人。哪怕大家一起出去,吃飯的時候,你搶著掏錢請客;或者你回家以後帶了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嚐嚐。不要自己一邊說好吃,一邊還一個人吃,其他同學就可能在心裏說:“噎死你!”古人有句話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就是被詛咒的。

相反,如果所有人都祝福你,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比如說哪怕今天你一人發了一顆花生米,特好吃,就吃了一顆,他都會記得你請他吃的花生米。隻要是吃了的人,在被先行給予之後就會產生社會債務心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人家的嘴軟”。在社會上,你幫了人家一下,表示了一下善意,人家自然就會有社會債務心理。這種心理就會讓人們想要回報你,而且這個回報的方式是很奇妙的,他有什麼,就會把自己的資源用特別低廉的成本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