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提高社會情商才是正經事兒(4)(1 / 3)

考試在本質上不能幫助職業的選擇與發展,相反可能會進一步模糊職業的選擇與發展。實際上,當學生試圖弄明白自己的職業選擇與發展的時候,因為要應付繁重的考試任務,他們還不得不犧牲掉追尋職業方向的思考與嚐試。到大四的時候,大家要達到一個標準:知道你想幹什麼。如果你能回答出來,那麼你在同類同學裏麵就進入了前5%;如果你不僅能回答出來,還能說這個專業是自己選擇的,而且是在實習了很多個崗位後根據自己的了解和愛好選擇的,並且能說出為什麼喜歡它,那你就達到了前1%;如果你不僅如此,還在實習的過程中有一點點小成果出來的話,你就進入到了前0.1%。

而有一些大學生,學了新聞專業,不知道記者做什麼,不知道編輯做什麼,不知道主持人做什麼,因為他學習的專業和他要從事的職業是有區別的,而他又沒有親自去實習、去見識。當然,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不能簡單地責備學生、責備老師,我的原則是“無建設不批評”。我們在努力給同學們更多的渠道來嚐試,建立校園學習和社會學習的關係。我們提出一個目標,要讓社會學習和校園學習平行:既保全了解係統知識的機會,同時又有去接觸和有能力去選擇某個特定的職業的機會。

因此,我要重提我們沒有必要要求大學生單純地上那麼多很快就會忘記的枯燥的必修課,更不應該隻把考試成績作為研究生免試錄取的標準,而讓越來越多的格式化學生成為本來富有學養者才應去考的研究生。

坦率地說,我認為一大部分老師的課不妨作為選修課,承受同學們選擇的嚴酷考驗。很多學生本來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上這個專業,而大學生本來就應該在各院係旁聽,確認自己的愛好偏向,盡管目前一些大學已經試著逐步這樣去做,但是還應在數量上有所突破,在更多學校和更多課程中推行。除了某些專業課的學習,隻要學生在大學的任何院係修滿了自己的學分,就可以畢業。這個方式比教育係統與學校強製形成的格式化考分體係,至少要有意思得多。

如果考完就忘掉,其實90分和60分是沒有區別的。當然,這不是讓學生不學習。我們還是要學習,即使不感興趣,也不至於到不及格的程度。在我看來,考試及格是一個學生的本分,除非他已經下了決心準備輟學。以我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的課短期突擊、強化學習就完全可以及格。如果平時再聽一點兒課,考個七八十分完全沒有問題。

然後,學生可以相對自由地選課,這樣他們就有了較多的時間空出來。空出來幹什麼?去實習、去嚐試兼職、去到社會上聽講座、做誌願者、搞學生活動、讀雜書、嚐試創業,通過這些活動去約略地判定自己的職業喜好,增加社會知識與社會適應性,交往社會上的良師益友以擴大社會網絡,形成自己初步的職業行為模式。然後反過來提高對於校園知識價值的判斷能力:哪些課應該去聽,哪些書應該去學校圖書館借,哪些同學應該去結交。

格式化的考試讓人的腦子僵死,而社會化的場景知識讓人的腦子重生。以活的需要去激活死的知識很有意思,而以死的格式圈住活的腦袋就值得譴責了。到了大學,已經沒有了高考那樣的硬杠杆,而變成了直接麵對職業選擇這個軟而強的活杠杆,因此大學不能再用中小學的方法來辦,大學校長也不要用中小學校長的邏輯來做事。不在60分中樸素地新生,就在90分中體麵地死亡。

老袁閑話

◆我們鼓勵輔導員與大學生一起社會化,在一起社會化的過程中掌握與了解社會化的規則與路徑,培養與高度社會化大學生的共同語言。進一步地,輔導員們應該積極去整合商業單位實習資源、校友企業家資源、公益圈和媒體圈等多方麵的社會資源,從而成為大學生社會化活動的資源提供者與選擇點撥者。

學什麼和幹什麼,兩碼事!

如果你在大學學法律,那麼你就能幹法律工作嗎?不是的!這完全是一個誤解。全世界學習法律的人中,隻有不到10%的人從事跟法律相關的工作,另外那90%,也就是絕大部分人從事的都是與法律無關的工作。從事金融投資的人員100%來自非金融投資領域,從事漢語教育的人員隻有3%的人是從師範院校畢業的。學什麼和幹什麼,兩碼事!

我們一開始選職業的時候,就像打靶一樣,不是所有的人一槍就能打中10環。先打一槍出去發現打低了,然後把準星往上調一調,再打一槍發現打高了,再往下調一調。要調幾次後才能調準,而調整的前提是先打一槍。站在一輩子的人生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有若幹次調整的機會。你要明白:規劃、選擇職業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調整。更不像有的同學說的那樣:今天學習一個專業,將來一定幹什麼職業。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