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倌把手裏的小冊子藏在身後,支支吾吾的說道:“師……師父。”
道長看著千倌沉著臉說道:“回去抄二十遍《道德經》。”
“是。”千倌臉瞬間就苦了下來,聳拉著腦袋說道。
汪燁看著道長,心裏也是有些害怕。道長卻出乎意料地沒有責怪汪燁,笑著說道:“小燁,過兩天會有百字會,到時候很熱鬧,讓千倌帶你下去看好不好?”
“好。”汪燁乖巧地說道。
倒不是道長偏心,千倌看著那些交合圖片是淫性大起,小小年紀就這樣不是好事。而汪燁七魄中丟了一魄,那一魄就是欲魄。就是說,隻要七魄不補全,汪燁就壓根不會有****。再者道長對汪燁多少也是心中有愧,又怎麼會責怪他呢?
七魄,是指喜、怒、哀、懼、愛、惡、欲,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如果七魄盡散,而三魂依舊留在身體中,那麼這個人就會沒有感情,行屍走肉一般。
道教又有說法,七魄者,一魄天衝,二魄靈慧,三魄為氣,四魄為力,五魄中樞,六魄為精,七魄為英。
清朝大詩人袁枚在他的著作《子不語》中就提到過,有一次他病重,朦朧間看見有十個人和他一起睡在床上,橫七豎八的,都看不清麵容。後來隨著他病情慢慢好轉,這些人也逐漸減少,最後一個不剩。後來他才知道,這些人就是他的三魂七魄。
卻說汪燁丟了欲魄,對男女之事沒有感覺,也不會產生****。至於七魄最後能否補全,那是後麵的事了,在此不提。
汪燁陰陽煞氣已經讓道長和吳先生施法盡聚於雙眼,倒是暫時沒有性命危險了。隻是七魄不全,汪燁就變成了中離人。中離人是人,卻是比常人更容易遇上鬼怪之物。
千倌被道長罰回去抄寫《道德經》,汪燁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四處走著。很快就來到了太素宮門前。太素宮原本是齊雲山道教的主觀,卻是在****之中被毀去了。現在道觀已經重建起來,卻是要等明年才能進觀。
觀門前掛著一副對聯,對聯寫著:中國有聖人,是祖是師,咄咄西來東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鎮南天。
從這對聯中來看,又是聖人,又是仙佛,頗帶儒佛兩家氣息。這是因為齊雲山道教自唐朝以來,多受儒佛兩家影響,到現在已經是集三家之長,以道教為主了。
……
六月十九是齊雲山下諸多村莊舉行百字會的時候。百字會是附近村民經常舉行的活動,屆時會有百餘人徒步上山到玉虛宮中拜神,之後在山下還有許多活動。活動會持續到第二天天明才結束,觀看的人成千上萬,熱鬧非凡。
百字會每年六月十九舉行一次,屆時祁門休寧兩縣許多人都會參加。上次那位香客就是來請道長主持百字會的,道長也是欣然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