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複生,還目睹自己的葬禮,當然是駭人聽聞的經曆。中國古代的虢公,死了之後萬人哀悼,而他竟然複生,就更是眾人矚目的大事。大約2500年前的一個早上,虢公遽然倒下,看來是一命嗚呼。虢公的死訊傳出後,一個叫扁鵲的遊方郎中,到皇宮請求見一見虢公屍體。扁鵲發現虢公尚有微弱氣息,兩腿之間,猶有餘溫,這些眾禦醫沒有發覺的現象,使扁鵲知道虢公的症狀病情。原來虢公還沒有死,他隻是昏迷不醒。扁鵲向弟子子陽示意,子陽就取出一套應急用的針,由扁鵲指點子陽把針一根根插入虢公身上不同部位。不久,虢公開始蠕動,跟著便睜開眼睛並且坐起來。於是取消喪禮,不出一個月,虢公也就完全康複了。
人民聽說國君仍然活著,許多人都認定虢公不是從瀕死中救回來的,而是死而複生,扁鵲則必然是個術士。可是扁鵲自己辯解,根本不曾施什麼法術。虢公沒有死,隻是昏迷,是運用一種極古老、極可靠的針刺治病方法救活的。
根據一個傳說,針刺的效能,起初是因為一名獵人冷不防鼻梁上中了一箭,久久不愈的頭痛卻霍然痊愈而發現的。果真如此,這種醫術的起源似乎可溯至石器時代,因為許多不同地方,都發現用來戳皮膚的石製尖銳工具。雖然針刺療法總是和中國聯係在一起,但愛斯基摩人、古埃及人和非洲土著班圖人,也有相似的治病方法,在醫治某些疾病時,把身體某些部位劃破。巴西有一個吃人部落,據說也使用吹管,將箭刺入身體相當於針灸穴道的部位。
最早見於文字的針刺治病記載,出自於古代醫學傑作:《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實是中國古代醫學的寶典。是春秋戰國及西漢時期,不少古代醫學家的寶貴經驗總結,各時代積累起來的醫學彙輯。書中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病源、診斷、治療原則,都有頗為詳明的介紹。《內經》的“素問”部分,闡述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治則、針刺、攝生和運氣等醫學原理。“素問”對針刺療法的解釋極為詳盡,介紹九種不同的針,長度由約3厘米到24厘米,並為人體表麵總共365個穴道命名,同時全按適於醫治哪些病痛和疾病方式編列。至於製針所用的各種不同原料,書中指出金針雖然價格昂貴,但醫治某些疾病格外有效,因其能刺激身體的功能,而銀針則有顯著的鎮靜作用。
雖然《黃帝內經·素問》所載的醫療辦法,似由黃帝創意施行,但除了黃帝,中國曆代還有許多帝王,對生理學,特別是對神經係統,有濃厚的興趣(要在內外科有效使用針刺療法,先明了人體神經係統是極有必要的)。公元一世紀,王莽在醫生和禦屠協助下,據稱曾切開一名敵對者的屍體,用竹簽細查人體神經係統。1000年後,宋徽宗雇了一個畫家,畫出經支解的罪犯器官,徽宗之前,宋仁宗叫工匠打造了一個顯示人體整個神經係統的銅人。《黃帝內經·素問》還提出了以五髒為中心的奇恒之府和轉化之府的名稱,論述了髒腑生理功能的不同特點,說明了氣血能反映全身內髒變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