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那些雖然被安排了一樣的活兒,可渾水摸魚的,出工不出力,尤其是沒有隊長在場時,效率更低下。
所以有的生產隊甚至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大鍋飯,養懶漢;平均分,紮堆幹;出勤不出力,糧食產量低。白天吃、黑了想,沒有吃的找隊長;隊長沒法,去找出納;出納腦袋一摸,問你要多少?不要你多、不要你少,隻要我一天三頓飯不餓著就好]。
如此長久,自然會影響大家的積極性,也會滋生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來。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允許家裏圍個一畝三分地的去種點蒜頭小蔥調味料。
雖然名義上說的是隻能用來種菜不能種糧食,可是勤勞聰慧的莊稼人懂得用蔬菜去“換”東西。
不少人家的經濟收入都是靠自留地種經濟作物。
很多人早上很早就起床去拾豬屎、狗屎、牛屎來做肥料,然後才去出工參加生產隊勞動。
晚上收工之後,又回自己的自留地幹活,幹到天黑才收工回家吃飯。
當時有句順口溜說:[自留地頭插花了,隊裏地頭胡挖了]。
自己的自留地種得好的,可以解決孩子讀書的花費、過年過節費用和平時的家庭支出。
這可不是做買賣,純粹是農村和城市的兄弟姐妹們互幫互助。
後來隨著政策漸漸變化,尤其是前幾年盤踞在人民頭頂上的大山被推翻,春風再度吹拂起來,大家的心也跟著活躍起來。
就算農村不比大城市消息傳遞得快,可隨著知青們一個個回去,曾經下放的那些人也被接走,農村人也能感受到那看似平靜的冰麵下湧動的破冰流水。
於是大家將勞作重心轉移到自己小家庭就更加的明目張膽了。
還有些膽子大的,用各種理由請假,實際上都是偷摸著去做其他能賺錢的小活兒去了——一般時間並不長,短則當天,長也就兩三天,賺了錢再若無其事地回來。
對此,隻要不是特別過分,無論是生產隊還是村子裏的幹部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他們也有家人和親人。
xxx
很快,到了中午休息吃飯的時間。
遠遠傳來喊收工的聲音,無論是認真幹活還是磨洋工的都第一時間停住了手裏的活兒,拿著鐮刀或鋤頭陸陸續續往田埂樹蔭下走。
在生產隊勞動模式下,是不存在什麼中午回去吃飯眯一會兒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在樹蔭下坐著休息一會兒順便等家裏人送飯過來,吃完了抹抹嘴繼續上工。
有樹蔭的地方就那麼幾個,最大最蔭涼的是附近小山坡上的一棵大黃桷樹,所以也成了絕大部分人的選擇。
村裏有好幾棵黃桷樹,這棵樹齡最長,也是長得最大的。
接近二十米的高度和密集的大小枝杈與厚實寬大的葉子交叉重疊,仿若一個天然的綠色大傘。
一般的細雨都淋不透,也是烈日炎炎時村裏人最愛遮陽納涼的好去處。
若是樹下的位置不夠了,還有些運年青的會選擇爬到略高一點的樹杈上坐著吃飯——畢竟黃桷樹的樹幹並不直溜,很好攀爬。
高雪萍畢竟是個女生,還是沒成年的那種,不願意去男人堆裏湊合,不過也不好意思去那幾個大嬸大媽中擠——一來是大嬸大媽們聊的話題都比較葷素不忌,二來家裏的事兒估計要被她們揪著問幾嘴,可她並不是很想把家裏的事情往外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