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五 髒 第四節 相傅之官——肺
肺是人體的"宰相",主管清氣的進入
肺,是人體中的一個重要器官。中醫認為,肺最關鍵的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人一出生呱呱落地時,最先啟動的髒器就是“肺”,也就是由“鼻子”吸入那口氣最為珍貴。
嬰兒一出娘胎,最先要學習的就是呼吸,因為娘胎裏靠的是臍帶輸送一切養分。所以,第一次見世麵,除了練習用“鼻子”呼吸,還激動得哇哇大叫,這是為了使“肺”充氣而增加“肺”活量。所以,“哭”是五髒中的“肺”所主。你也許聽別人說過,小嬰兒如果“哭”得聲大、聲音響亮,就一定是個健康寶寶,不是嗎?反之,如果剛生出來的小寶貝靜悄悄的,顯得無“聲”無“息”時,即被指為斷“氣”了,父母此時的那種心痛,真是錐心至極。
人可以幾天不吃飯、不喝水,但絕對不可能幾天不呼吸。沒有了呼吸,常意味著這個人已經死了。搶救傷員的時候,我們不就是把手放在他的鼻孔處,先感覺一下他有沒有呼吸嗎?要是沒有呼吸,情況一般都是比較糟糕的,能救活的機會恐怕不太大。
呼吸為什麼就這麼重要呢?因為,人不能脫離自然界而單獨生存,必須通過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才能夠活下去,所以需要不斷地從自然界攝取清氣,排出體內的濁氣。清氣,就是氧氣;濁氣,就是二氧化碳。古人當時是沒法弄清楚我們吸進去的和呼出來的氣體的具體成分的,他們隻知道吸進去的是有用的,呼出來的是沒用的,於是就用清和濁區分。
人通過肺不斷呼濁吸清,吐故納新,實現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從而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這種人體和自然界之間的氣體交換,就是呼吸。肺是呼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因此說“肺司呼吸”。肺氣足的人,呼吸自如;肺氣虛的人,稍一活動就氣喘籲籲。
呼吸是利用胸膈上下的運動來實現的。傳統養生學非常強調調理呼吸,從調理呼吸下手來練功夫。實際上就是利用胸膈的上下運動來積精累氣,達到陰陽相交的目的。
氣這種東西太輕了,它可以隨意飄散。如果肺隻是把氣吸進來,人體不能很好保存的話,氣很快就跑出去了。所以,中醫認為肺還需要有一個髒器的配合,那就是“腎”。
中醫講“腎主納氣”,就是說由肺吸入的清氣必須要由腎來接納,否則清氣就進入不了體內,吸進來的氣很快就呼出去了。如果呼的氣多吸的氣少,中醫上就叫做“腎不納氣”,也就是腎沒法把肺吸進來的氣藏住。一些腎虛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常常感到吸氣困難,中醫大夫會讓他多吃一些像核桃、蛤蚧之類的補腎藥,可以很好地改善他的呼吸功能。
我們肺吸進來的是氣,這還不是真正人體的“氣”,它需要經過進一步轉化。中醫把吸進來的自然界的清氣稱為天氣,它參與人體“氣”的生成。天氣必須與飲食中的營養精華相結合,才真正成為人體的“氣”。這些飲食中的營養精華就是水穀精氣,又叫做穀氣。
穀氣是通過中焦脾胃消化飲食而生成的。《黃帝內經》中說“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人所吃的東西的精華上輸於肺,由肺再將這些精微物質和自身吸進來的清氣結合,轉化為人體的“氣”,然後將轉化後的“氣”轉輸到五髒六腑、四肢百骸,這樣全身上下都有力氣。
肺是五髒中與氣關係最密切的內髒,它主管著呼吸,控製著清氣的進入,是人體氣的主要來源之一。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響著人體氣的生成,因此,中醫說“肺主氣”。
肺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叫做“治節”,這是什麼意思呢?治節,即治理調節。《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傅同輔,就是輔佐、協助的意思。心是人體中的“君主”,肺就像丞相,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對全身起著治理調節作用。
《黃帝內經》這本中醫經典出現在幾千年之前,那個時代國家經濟就是農業經濟,丞相需要治理調節的關鍵是農業,要作出正確的治理調節就必須“看天吃飯”,也就是正確地觀察感受天氣的變化。我們說“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什麼鴨先知?就因為鴨子是泡在水裏的。肺開竅於鼻,與空氣相接觸,自然能感受天氣的變化,並引導機體作出相應的調節。
如一些初犯過敏性鼻炎的人,一用冷水洗臉或進入空調房間就會鼻塞、流涕、打噴嚏,“鼻涕一把,淚一把”,其中有很多人是因為肺氣虛,對氣溫變化作出及時調節的功能差了,不能適應劇烈的溫度變化而產生了過激的症狀。
肺又是怎樣輔佐心的呢?雖然心主管著全身的血液,時刻派遣血液奔赴全身各處,但心的“旨意”能否很好完成需要肺的幫助。因為,肺司呼吸、主氣,與氣的生成有關,而氣是心驅使血液運行的動力,所以,肺對心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起到輔助作用。
肺主治節的功能,還關係著我們體內水液的代謝。如果肺治節失常,就會導致體內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沒有小便,形成水腫等。這個時候想要讓病人排出小便,消除水腫,不能一味利尿,這時中醫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治療方法,叫做“提壺揭蓋”。
盛滿水的壺,要想將水從壺嘴中順利地倒出來,必須在壺蓋上鑿一個孔,或幹脆揭開蓋子。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一個氣壓的問題。
中醫形象地認為,人體就像一個大茶壺,肺就是茶壺的蓋子,壺嘴就是下竅,也就是排尿的陰器。當肺治節的功能失常,就好比蓋子的小孔被堵住了,下竅就不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