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規模很大卻十分虛弱的企業,就是他們所稱的“虛胖的大象”。“虛胖的大象”大而不強,可能短期內還不至於產生風險,也可能存在交易性機會,問題就在於其內在的弊病很難一眼看清,甚至不是單一的症結,潛在的風險很大。要認識和回避“虛胖的大象”,需要尋找它的基本特征。
杭州廣發最後歸納出“虛胖的大象”的三個基本特點:
一是高負債和過度經營。負債率高,財務費用就會在管理費用中占很大的比例,如果隻是企業“為銀行打工”還算不上大事,更大的問題還在於企業的隱性負債規模—民間融資。這種報表不反映的“體外循環”,常常以高利率為特點,飲鴆止渴的結果是總有一天“八個桶七個蓋”,資金鏈斷裂,陷入全麵癱瘓。而一旦企業趴下,其一堆爛賬一大半都是無法償還的貸款。
二是資產規模大但周轉速度慢。很顯然,企業資產的周轉速度,反映了企業的營運能力和效益。總資產周轉速度反映的是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流動資產周轉速度則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如果不是行業營銷機製有問題,應收賬款周轉過慢一定是運營不夠良性,結果一定是現金流“貧血”,必然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注意,企業的償債能力是決定銀行是否對其放貸的命脈。
三是銷售規模大而贏利能力弱。這種企業“花錢買吆喝”的現象出現的原因常常在兩個方麵:要麼是行業性因素,比如處於衰退期的微利行業;要麼是競爭力不強,贏利能力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注意,向這樣的企業發放的貸款,可能會被主要用於“補齊”同行業平均水平,不可能產生利潤提升。
巧合多了,就成了常識: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幾乎都是規模型企業,盡管許多規模型企業都是成功的大企業,但總讓人忍不住想到《紅樓夢》裏的那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醫生熱衷觀察人的氣色,警察總在懷疑人的誠信,而銀行家則老是琢磨大企業是否“虛胖”,這可能就是職業病。
是不是職業病,這隻是一句玩笑話,關鍵在於多元化的風險。
一般而言,行業內多元化的風險比跨行業多元化要小;行業內相關多元化的風險比行業內非相關多元化要小,具體實施起來,也是後者要難於前者。反之,跨行業的多元化風險總大於行業內的多元化,但事情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處,非常成功的多元化常常又在跨行業中出現。
所以,從更宏觀的“形而上”層麵來說,選擇多元化的大企業,關注的重點在於兩個:是否為有效的優質多元化;是否對其主業構成有效的支撐,促進其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的提升。有一類大企業尤其值得謹慎對待,即主業不突出,或者主業競爭力較弱,而以對外股權投資為主的投資類公司,必須列入限製範疇。
這說起來似乎有些玄虛,但是我們不妨想想“德隆集團”的案例。
把客戶融入戰略體係
能夠識別“虛胖的大象”並不是目的,目的在於與“大象”共舞。與“大象”共舞是一種戰略選擇,戰略性的選擇才能促成戰略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