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點半又得起床,通過海事衛星發回照片和工作簡報,沒有桌子也沒凳子,就跪在冰冷的地上,要麼就趴在睡袋上,一會兒脖子、腿、膝蓋、胳膊都酸了,而且餘震頻繁,每天4級以上地震480多次,6級以上的達10次,7級以上的1次,感覺站著的腿在不停地抖,躺著在不停地晃。
由於那幾天雨雪天氣,救援服經常是濕的,全都是泥漿,搜索的屋子裏都浸著水,他們戴的手套,在廢墟中翻來找去的,時間一長,手裏都結著冰,像戴了個鐵手套,特別冷,走路都搖搖晃晃,全身都麻木了,可是隊員們沒有人因此而停下搜索,心裏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盡量救出幸存者。
工作一天之後的隊員們臉凍得都沒有了感覺,腫脹發疼,一連幾天都沒有消腫。回到營地,泡點麵條,本來想抱著麵盒暖和一會,但熱氣被寒氣快速地吸收了,成“凍麵”了,怕營養不夠,有時在麵裏加點豬肉罐頭,把帶著冰碴子的罐頭一放進去,麵立刻就涼了,打開娃哈哈八寶粥,都有一層冰碴子,香腸咬在嘴裏像是鐵棍子一樣,硬邦邦的……
中國救援隊早在3月11日就已提出要求前往日本,12日全體隊員集結完畢。待命的隊伍中有剛從新西蘭地震救援現場歸隊的,也有從雲南盈江地震災區抽調的。中國救援隊於3月21日順利完成救援任務回國,又是國際救援隊中最後一支撤離的。
2. “不得已的措施”
這是日本政府迄今為止第一次接受中國的救災援助。3月13日中午,中國救援隊的15名隊員抵達日本,在東京羽田機場,日本官員向他們鞠躬致謝。日本民眾也知道中國救援隊的到來。“請你們幫助我們。”一些日本網友跟帖,其中大多都樂見其成:或者想以此為契機,消除反日反中的偏見;或者雖然不喜歡中國,但還是表示感謝。
“中國的救援隊肯定比日本有經驗,因為中國剛經曆過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而日本從阪神大地震以後,已經十幾年沒有發生這麼大的地震了。”日本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的一名日本友人這樣對《南方周末》的記者說。
不過,這位日本人也有疑問:“為什麼連中國台灣都派了25個人來救援,這麼有救援經驗的中國大陸卻隻來了15個人?”“這是我們與日方反複協商的結果。”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官方微博對此解釋說,國際救援的人數是受援國安排的,“其實我們早已準備好一支80人至100人的重型救援隊”。
3月12日一整天,中國國際救援隊的隊員除了等待,隻有等待。物資、裝備,什麼都準備好了,走不走,什麼時候走,需要日本政府的一紙回複。
在等待的過程裏,救援隊的官方微博持續發布消息:“我們的隊伍物資在晚上(11日)8點就完全準備完畢了,可以隨時出發。可是日本政府還沒有同意接受國際救援隊進入。”11日,在地震發生當晚,外交部發言人薑瑜就對外宣布,“中方已向日方表示,為幫助日本抗震救災,願意向日本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地震發生兩天兩夜後,中國國際救援隊終於得到出發的通知。3個小時後,中國國際救援隊奔赴首都國際機場,飛往日本。
事實上,美國救援隊有200人、澳大利亞72人,韓國、墨西哥、新西蘭、德國和新加坡救援隊共有145人。“派出救援的人數很大部分是對方提出建議。”前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司長徐德施是中國國際救援隊最早的組建者,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次中國派出的人太少了。”
日本答複中國援助的時間也顯然略晚。在中國救援隊抵達東京之前,德國40人救援隊、瑞士25人救援隊均已抵達日本。“日本肯定把接受盟國或者與自己意識形態相近國家的援助,放在第一位考慮。”外交學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蘇浩教授說,“況且,中日兩國政府和民間本來也存在一些隔閡。” ?髸
在人命攸關的節骨眼上,中國人不計前嫌要往日本送錢、送物、送人,而日本政府首先考慮的卻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用中國人的一句話說:熱臉貼著冷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