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創新促進社會發展(1 / 3)

李大釗先生曾說過:“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去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創造生活,時時開拓生活。”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著因創新而帶來的累累碩果。因為創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世界也正在因創新而改變,向著知識經濟方向快速發展。所以,我們都應該挖掘自身的潛力,不斷去創新,使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讓我們的社會發展得更快。中國雜交小麥之父——張愛民

“中國有1/3的耕地在種小麥,那就是4.2億畝,我們選育的雜交小麥新品種推廣後,哪怕普及率隻有1/3,憑借與傳統品種相比15%的增產率,每年也將增產70億公斤!”張愛民在說這話時,手裏捏著幾個沉甸甸的飽滿的麥穗。

在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玉米和小麥,對於水稻和玉米的研究,袁隆平和李登海已是功成名就,要想在擴大糧食生產上再進行一次革命性的進步,每個搞農業的人都把目光放在了小麥上。

張愛民剛剛進入大學時,並沒有就讀他所報考的農業機械化專業,而是被分配到了“植物遺傳育種專業”,沒想到這竟真正成了他心愛的事業。他把小麥雜交當成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小麥是白花授粉的植物,一般情況下花開時,就已經完成了授粉,外來的花粉幾乎沒有“占領陣地”的機會。張愛民的研究,首先就是要小麥花的雌蕊“空出陣地”,即“細胞質雄性不育”的研究。更加困難的是:這隻是雜交過程的一小部分!在此期間,選定品種進行雜交後,要是就這麼“不育”下去,雜交小麥的研究就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說,在雜交完成後,還要恢複它的育性,係鈴容易解鈴難!另一方麵。雜交小麥的遺傳性狀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穩定,而且已經穩定的遺傳性狀,由於在種子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種子混雜,品種的保持也是很大的難題,這一切都使小麥雜交的研究更加困難也更加富有魅力。

十幾年的時間,張愛民終於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他和他的課題組選育的雜交小麥新品種:農大851。“農大851”以平均增產15%以上的優勢震動了育種界。張愛民終於以他的專注、努力和對小麥育種研究的熱愛,改寫了中國幾千年的小麥種植的曆史。“我生長在農村,我做過農民,所以更知道農民的辛勞,我現在做的,就是讓農民的勞動有更高的收獲。”張愛民笑著說,“目前,我領導著小麥雜交優勢研究的課題,我們的研究水平是國際領先的,其他的國家要搞小麥雜交的研究,也往往要向我們取經呢。”

在納米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會明

1999年底,一項名為《用碳納米材料儲氫達到4%以上》的科研成果刊登在美國《科學》雜誌上。這項成果的直接意義在於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和較小的容器容納足夠多的氫氣,在此基礎上將氫氣轉化為電力驅動汽車。這對於21世紀環保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論文的發表者是一位中國年輕人,他叫成會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所長。

成會明和金屬研究所的緣分從1984年湖南大學畢業以後就開始了。之後的近20年時間他一直在金屬所搞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專利7項(其中美國專利1項)。他的大名在國際學術界早已不陌生,而真正讓他成為學術界焦點人物的,卻是因為一種小得不能再小的東西——納米。

可不要小瞧了“納米”這個小小的東西,由於其獨特的科技用途,它將推進人類科學技術步入一個新的時代——納米科技時代。碳納米管在納米世界中是重要一員,也一直是近年來國際科學的前沿領域之一。作為未來最有前途的“超級纖維”,近年來科學家發現碳納米材料可能是一種優異的儲氫材料。國外科學家曾根據實驗推測單壁碳納米管的儲氫能力在10%以上,但是實驗一直沒有得到驗證。結果讓人難以信服。成會明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人,他和許多科學家一樣擁有一個讓電動汽車跑遍世界的綠色的夢。為了實現這個大夢,他和小小的納米成了朋友。

納米級的碳材料合成十分困難,大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合成更難。在實驗設備相對簡單的情況下,成會明率領一批科研人員,經過縝密的實驗,采用與眾不同的新方法,合成出大量高質量的碳納米纖維和單壁碳納米管,不僅純度高,而且直徑較粗,預示著較好的儲氫性能。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成會明等人發現,這些自製的納米材料在室溫下具有優異的儲氫性能,儲氫能力達到4%以上,至少是稀土的兩倍。根據實驗結果推測,室溫常壓下,約2/3的氫能從這些可被多次利用的納米材料中釋放。這些棉花似的黑色絮狀物,能儲存和凝聚大量的氫氣,並可能做成燃料電池驅動汽車。

成功了。他抑製不住激動,馬上把這一成果貢獻給世界。論文發表的第三天,美國《化學與工程新聞》就撰文評論:目前世界上研究納米碳管的工作,不是數據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就是合成方法困難,無法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生產。唯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科學家成會明使用的新方法,是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一個結果。

在納米時代就要來臨的時候,成會明已經為人們準備好了一個了不起的禮物。現在,電動汽車還沒有跑起來,但是,不會太久了。

給腦癱病人帶來新生——郭新誌

郭新誌剛從山西醫學院畢業當醫生時,曾看到被診斷為腦癱的孩子被父母遺棄在醫院,她年輕的心顫抖了。在一個被拋棄的患兒的身上,她看到了孩子父母留下的字條:“我們愛我們的孩子,可是,我們無法忍受看著他就那樣生不如死地活下去!”這是多少腦癱兒童的親人的痛苦寫照,又是腦癱的孩子多麼慘淡的將來!——意識到這一切後,研究兒童腦癱的治療成了她此後魂牽夢縈的事業。

兒童腦癱與老年癡呆症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都體現為智力低下、行為異常、視聽語言障礙。對一個家庭而言,有一個患老年癡呆症的老人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從此背上了沉重的物質和精神負擔,有了一個腦癱的孩子更幾乎是滅頂之災!為此,曾有年輕的母親不惜流著淚溺死自己的腦癱孩子後自殺。可是,郭新誌一旦確立了目標,就意味著她將一直與這些特別的孩子相處。在她眼中,病人的生命更加寶貴,因為他們已缺少正常人的生存能力,就更加應該受到保護和愛惜。而重新給病人帶來新的生活,則是她不停探索的動力。

但是,腦癱的治療並無現成的經驗可循,一切都要一步步摸索。她為了確保治療方法的安全性,就在自己的身上試針試藥。這是個近乎瘋狂的舉動,她把針刺進自古被稱為“針灸禁區”的風府穴、啞門穴等穴位,幾次麵臨生命危險。“也許是因為命大,”她開玩笑似的說,“居然就挺過來了。”而她研製的10餘種新特藥、儀器和保健品是她經過怎樣艱難的探索後的結晶,我們已無從知曉。我們現在知道的隻是,她以她的毅力和能力,發明了以頭針為主、中西醫綜合治療先天性小兒和老年性腦癱康複這個高難度醫學尖端課題。

到目前為止,郭新誌任院長的山西腦癱康複醫院已接診1.86多萬例腦癱病人,其中有5000多例已痊愈,入托上學,參加工作,過上了正常的生活;還有6000多例生活基本自理,已經不再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其餘正在治療中。經專家臨床和隨訪驗證,總有效率已達97.8%!——郭新誌獨創的頭針療法,已經改變和正在改變著腦癱患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