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李嘉誠給年輕人的成功要訣(2)(1 / 3)

如今,李嘉誠在與自己的兒孫談論生意時,隻會花三分之一的時間,而剩餘三分之二的時間會用於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他常告誡自己的兒孫說,“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除了在合法之外,你更要合理地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珠裏隻有錢,為得利益而不則手段的生意人,充其量一輩子隻做個小商人。隻有那些心明眼亮,懂得把做人的利害關係放在第一位,以誠待人的人,才會樹立起自己的人格品牌,再把人格品牌轉化為無形的資產,如此才是能真正成就大事業的人。

對於做人的關鍵點,李嘉誠是這麼認為的,“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麵上讓人聽你的。”但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都是非常精明的,要令大家信服並喜歡你並不容易!

幼年的李嘉誠由於家庭生活所迫,在自己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14歲少年的時候,就提前步入了關係複雜的社會——進入茶樓當起了堂倌。從那時起,李嘉誠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體察世事人情了。因為過早成熟的他深知,從對社會進行觀察、體味與解讀的過程中可以找到為己所用的知識、機會,以便讓自己比他人有個更高的起點——寶貴的經驗。這可以說是他高明於一般後生之處,也是他一生作為的重要準備。

茶樓的工作異常辛苦,作為店內的小夥計,李嘉誠每天必須在淩晨5點左右就趕到,為客人們準備好茶水茶點。茶樓打烊時,已是夜半人寂了。以至於李嘉誠在後來談論起這段經曆時,感慨地說:“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雖然辛苦,但李嘉誠對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十分珍惜。因為對他來說,這份工作不僅是他和家人賴以生存的“飯碗”,更是一個學習社會、體驗人生、積累經驗的絕好機會。

當時的茶樓可以說是一個濃縮的小社會,茶客來自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從他們談古論今的閑聊中,李嘉誠了解到社會和世界上的很多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他看到了世界錯綜複雜、異彩紛呈的一麵,明白了世界上沒有一個相同的人,所有茶客都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

於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李嘉誠開始暗暗觀察起每個客人來。他發現,在言談舉止間,有的茶客顯得儒雅風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則默默無語。他首先根據每位茶客的外在特征,如話音、口頭語、衣著、麵部表情等來猜測他們的籍貫、職業、財富、性格等。然後進一步揣摩對方的消費心理,看他們喜歡喝什麼茶(花茶、綠花、花茶等)、喜歡吃什麼茶點(蝦餃、幹蒸燒麥、辣椒腸粉等),以及喜歡在喝到第幾泡茶的時候上茶點。最後再想方設法找機會進行驗證。

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十之九錯,一點兒也猜不準茶客的情況。但他沒有氣餒,繼續用心觀察,漸漸地總結出一些規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揣測茶客的正確率可以高達90%左右。更有甚者,當一個陌生人來到店裏時,李嘉誠都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等猜的八九不離十。

在李嘉誠心中,逐漸形成了一本由部分常客的消費需要和消費習慣構成的帳本。然後李嘉誠投其所好,又真誠待人,很好地滿足了顧客的受尊重需求,在高興之餘,茶客們自然樂得掏腰包付小費。

李嘉誠真誠敬業,勤勉有加,又能贏得顧客並讓顧客乖乖掏錢,自然獲得了老板的賞識,他成了茶樓裏加薪最快的堂倌。於是,李嘉誠更加自覺地訓練起了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本領。本來李嘉誠是出於幹好“堂倌”這份工作而培養這種本領的,誰知,進入生意場之後,他的這種本領卻派上了大用場,成了他了解客戶真實需要,駕馭客戶心理的拿野,增長了見識,練就了一副看穿人心的火眼金睛,而且還從茶客的談話中暗自學到了許多做生意的訣竅,為他日後生意的發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命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不要隻看到成功人士人前的鮮花和掌聲,隱藏在他們背後的辛酸苦辣又有誰能清楚呢?假如你現在從事的是一份卑微的工作,你總是抱怨它與你的身份不配,埋怨上天的不公,於是你就破罐子破摔,那麼你什麼也得不到;反之,如果你抱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樂觀心態,將這份工作作為訓練自己的毅力、培養各種能力的手段,以及了解社會人情事故的途徑,那麼你將大有收獲。

在當今社會中,我們還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大學畢業生滿懷希望地離開校園踏入社會,本想憑借自己的滿腹經綸大展伸手,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社會關係而處處碰壁。反而是那些並未上過幾年學的小混混,雖然缺少文化知識,但卻因富有社會知識,懂得世態人情,而在社會生活中遊刃有餘,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