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次排定以後,更重要的是排定每一桌上就餐人員的席次。這項工作既複雜,禮儀要求又十分嚴格。
一、中式宴會席次安排
中式宴會席次的安排相對容易。席次的高低與桌次的高低原理基本相同,即右高左低,先右後左。主賓應安排在第一主人的右側,副主賓應安排在第二主人的右側,以此類推。如有夫人同桌就座,按國際慣例,應將男女穿插安排,第一主人的右側和左側安排主賓夫婦,第二主人的右側和左側安排副主賓夫婦,依次類推。我國的習慣是以個人本身職務排列,以便談話,如夫人出席,常把女方排在一起,主賓夫人坐女主人的右側。如遇一些特殊情況時便要靈活掌握。比如主賓身份高於主人,為表示對他的敬重,可以把主賓排在第一主人的位置,而主人則坐在主賓位置上,第二主人坐在主賓的左側。假如需要配譯員時,一般應將譯員安排在主賓的右側;同一桌上需安排第二譯員時,可將其安排在第二主人右側與第三賓客隔開的座位上。
二、西式宴會席次安排
西式宴會席次的安排有兩種。這與圓桌席次的安排原理如出一轍。但要注意,不要把賓客排在桌端,如果有譯員,自然也安排在第一或第二主人的右側,與主人席間隔一席,以便主客交談。也有譯員不上席的,為便於主客交談,可安排其坐在主人和主賓的背後。
冷餐台的菜台一般都用長方桌,靠餐廳四周或擺在餐廳的中央都可以。就餐者通常是自由走動用餐。如需坐下用餐,也可擺四五人一桌的方桌或圓桌,座位略多於全體客人數,以便與席者自由就座。
酒會一般擺小圓桌或茶幾,以放置些花瓶、煙缸、幹果、小吃等。無坐席時,參加者可自由選擇對象交談。
客人抵達和離去時間及其他注意事項
宴請大都要發出請柬,事先口頭約定的也要補發,這既是禮節、禮貌上的需要,也是起提醒、備忘之用。請柬要在宴請前1~2周發出,以便被邀請者有所準備。國際上習慣對夫婦兩人發一張請柬,我國習慣每人發一張。宴請的時間應對主、客雙方都合適。
決定接受邀請前去赴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宴請的時間和地點。
其一,從時間上講,提前一兩分鍾、正點,或遲一兩分鍾到達是最為適宜的,過早或過晚都是失禮的。同時,應對宴請所需的時間給予充裕的安排,赴宴而逗留時間過短同樣是失禮的。其二,對宴請的地點以及行車的路線事先應該做到心中有底,因為這是準時到達宴請場所的重要保證。其三,一定要對請柬上注有的桌次號碼牢記在心,免得到宴請場所後東張西望,有失風度。
宴請開始,主人應在門口迎候來賓,有時還可由少數其他主要人員陪同主人列隊歡迎客人。客人抵達後,賓主相互握手問候,隨即由工作人員將客人引進休息廳。休息廳內安排有相應身份者接應客人,並以飲料待客。若無休息廳,可請客人直接進入宴會廳,但不落座。
主賓到達後,主人應陪同主賓進入休息廳與其他客人見麵。當主人陪同主賓進入宴會廳時,全體客人就座,宴會即可開始。
如果主人和主賓要發表講話,一般安排在熱菜之後,甜食之前進行。主人先講。雙方講話有時也可安排在一入席時進行。吃水果後,主人與主賓離座,宴會即告結束。
西方習俗中客人抵達宴會廳時,有專人負責唱名。而在宴會上以女士為第一主人。人們入座、用餐、離席,均應以女主人的行動為準,不得搶先。
客人離去時,主人應送至門口,熱情話別。在較正式場合時,在門口列隊歡迎客人的人們,此時還應列隊於門口,與客人一一握手告別,表示歡送之意。
席間禮儀
一旦到了宴請場所,並找到了入座的桌次以後,要注意桌上的座位卡是否寫著自己的名字,不可隨意亂坐。隻有確認自己的桌次、座位無誤,而主人或主賓又已經入座的情況下,才可從椅子的左方入座。入座後,坐姿要端正,不可用手托腮或將雙臂肘放在桌上,也不要隨意翻動菜單,擺弄餐具或餐巾。這些舉動都會給人以迫不及待的壞印象。最好是將一雙空手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盡管腳是別人看不見的,但同樣也應該守規矩,要平放在自己的座位下,把腳擱在椅檔上或伸出去踢著別人會使旁人和自己都感到尷尬。有時,坐定以後,服務人員還會遞上一方濕毛巾,此時應禮貌地接下來並輕輕擦拭自己的雙手和嘴角,不可用它擦臉,更不能用它擦頸脖或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