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6 章 無責任番外十(2 / 3)

金猴見它有倆炊餅,不吃了,眼巴巴看著小劉進。小劉進無奈,又給他一個,拿起小籃:“沒啦。”

小金猴確定沒了,爬上樹慢慢吃。

今日非休沐,小劉吩咐在菜地裏忙活的老嫗給它們碗裏加點水,就去教室等老師上課。

老奴起來,看到貓熊和金猴吃的是雜麵炊餅很意外,不禁對一旁忙著澆水的人說:“殿下竟然沒有給它們準備白麵炊餅。”

“一直是雜麵炊餅。殿下說了,他養的牲畜也是牲畜,哪能比人高貴。”這位澆水的人以前在未央宮隔壁太子宮照顧大黑貓和花斑狗,“以前殿下的花花吃老鼠,黑黑是有什麼吃什麼。”

問話的老奴以前在椒房殿打雜:“以前聽說有些人家養貓養狗走到哪兒抱到哪兒,比親生女兒還尊貴。我以前以為殿下也差不多。”

“那人成什麼了?”澆水人放下水瓢,“這樣何必生兒育女?生而不養枉為人!”

那老奴也是隨口一說,見他較真就轉移話題:“桶裏的水幹淨,你舀兩瓢還是我送過去?”

“我來吧。”他舀滿滿一瓢,金猴和貓熊一分為二,“別看它倆不大,精著呢。不論吃的喝的都得不偏不倚,不然不知何時就敢給咱們一下。”

先前說話的女奴點頭:“四個餅它倆分。倆餅夠吃嗎?”

“不夠。”舀水的老奴走過來,拔幾顆新鮮碧綠的菜,在水裏洗洗就扔兩隻院中飯盆裏。

兩隻前些日子循著香味找到庖廚,偏巧那日休沐被太子撞個正著,太子拿著燒火棍朝它們爪子上戳一下,兩隻燙的像火燒到毛,抱頭鼠竄。打那以後它倆就認為整個太子宮小主人最好,其次是收拾菜地的那些人。它們再也不敢靠近大房子。

金猴雖然沒撓過人,太子擔心它被養的膽大包天沒個規矩往人臉上抓。食鐵獸站起來比小劉進高,任由

它亂跑的話,哪天跑到小劉進寢室一把他壓沒氣了,太子後悔也來不及了。

此時出巡遊玩的劉徹終於回來了。

匈奴單於王死了,仍然不向大漢稱臣,劉徹兵強馬壯,又想令霍去病出兵滅了匈奴。太子這次沒有直接反對,而是拿出地圖,指著北方那片地,很多地方空無一人。太子認為比起拿下匈奴,當務之急是把那些地方占了。隔幾百裏設一座城,把長城內外貧民遷過去。長城內外貧民可耕種也擅放牧,人遷過去可以很快適應,也不必擔心他們同匈奴合謀威脅大漢江山。蓋因長城內外貧民幾乎都跟匈奴有血海深仇。

建城遷徙需要很多錢,也要動用很多將士安置貧民建城。即便如此,劉徹也認為當務之急是把地方占了——長城北依然有大漢邊民,以後大軍深入草原也不必擔心糧草不足。

以前修五原或朔方郡的時候,隻有快餓死或要自賣為奴的人才願意遷徙。蓋因那個時候匈奴依然很強,貧民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

如今匈奴不敢南下,鄉裏有惡霸或者欠賬不想還錢的人主動提出為陛下戍守邊疆。

朝廷有糧養兵,近十萬人修一座城,等到深秋時節,茫茫大草原上就出現三座城。這三座城比長安城小多了,但在草原上是大城。城外還有護城河和外城牆。強盛時期的匈奴鐵器也得攻打許久。

三座城中一座離鹽池很近,一座離石涅礦不遠。貧民可以挖鹽采礦,原本挖鹽采礦的兵卒可以回家,朝廷節省了許多軍費。因為附近有了大城,商人也敢過去。一些商人買了鹽就運往西域,反而省下不少時間和運費。

西域小國眼饞大漢的好東西,又懼怕大漢,他們不敢明強,就令商人給過路費。其中當屬樓蘭最為強硬,不給過路費不給過,除非繞過樓蘭國。商人擔心東西砸手裏,隻能把五成貨物送給樓蘭。

有的商人硬氣,原路返回,一部分賣給邊關百姓,一部分送給邊關守軍。

臨近除夕,劉徹收到邊軍奏報,西域小國刁難大漢商人。

張騫陪商人前往西域那次樓蘭等小國就曾試圖阻止過漢使,但那時他們隻是試試,霍去病正值壯年,他們擔心被霍去病滅國。

如今大漢不斷往北推進,沒少在西北修城,武威、張掖、酒泉等等,他們就認為收不收大漢商人的過路費,早晚也會被滅國。

劉徹多年以前曾跟兒子說過,他沒有想過成為功蓋祖輩的明君。劉徹最初確實希望四夷安定,互不侵擾。匈奴屢次用行動證明但凡他們還有口氣就會侵擾邊關,這才導致劉徹總想滅了匈奴統一草原。但他對周邊小國依然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比如東北的朝鮮,若非朝鮮越境殺害遼東太守,劉徹也不會陳兵關東,嚇得朝鮮臣民殺了王降於漢。

大漢如今宛如一條巨龍,以至於劉徹收到邊關奏報懷疑他年邁眼花。太子到宣室殿幫他處理奏章,劉徹讓他先看看邊關急奏。

太子揉揉眼睛:“樓蘭?”

劉徹見狀不禁笑了,原來不是他一人感到不可思議。太子忍

不住問:“誰給他們的底氣?”

“西域諸國沆瀣一氣?”劉徹問。

太子搖頭:“看時間是一兩個月前的事。前幾日兒臣接待烏孫使者的時候問公主近來如何,暨陽公主的兩位心腹的氣色極好,話裏話外表示,茲大漢國強民富,烏孫就沒人敢欺辱大漢公主。如此,烏孫真同樓蘭等小國有什麼,公主不可能全然不知。”

關外跟關中不同,關中女子最多出去踏春秋遊。關外女子可以日日出去賽馬,甚至可以宿在野外。暨陽公主聰慧,見到一個生麵孔她也會令心腹打聽。

烏孫是大漢盟國,無需送節禮。可烏孫送了,說明烏孫依然希望同大漢守望相助。

“據兒,烏孫使者還在京師?”

太子頷首:“住在驛館無需用自己的錢,他們打算住到春二月再走。”

劉徹愣了愣,轉向兒子不確定地問:“朕這是得了一門窮親戚?他們孝敬朕的那些財物夠他們自己吃的用的嗎?”

“驛館夥食都有定例,不可能一日三餐,頓頓雞魚肉蛋。住到春三月也用不了多少錢。”

劉徹好奇:“草原兒女不是吃肉就是喝奶,吃得慣嗎?”

“比起奶他們更喜歡奶茶。烏孫百姓不擅耕種,瓜果蔬菜極少,天冷無菜隻能喝茶補充身體需要的青菜瓜果。雖然長安奶貴,但茶湯便宜,一個銅板可以買一大碗油茶。再說肉,烤肉雖香,這麼冷的天哪有燉肉暖心。”

劉徹抬抬手表示不想聽,“他們留到春二月是不是另有目的?”

太子頷首:“同他們過來的還有一支烏孫商隊。拉的全是收拾好的皮毛以及牛肉。兒臣接見烏孫使者那日,商隊就把東西賣光了。他們打算換成茶葉以及生活用品。”

劉徹盯著兒子示意他繼續。太子坦白,他把昭平君三位好友介紹給烏孫使者,讓他們賺個差價。劉徹聞言不禁說:“應當交給典客。”

“父皇,看烏孫的意思希望年年過來。總不能每次都叫典客出麵。就算我們不賺錢烏孫也不信。烏孫使者同大漢商人熟了,說不定為了跟大漢商人往來替咱們收拾樓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