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人找到胡客時,胡客正在北直隸執行一項刺殺任務,目標是一個地方的知府。在得知“六斷戒”後,他隻是簡單地點了點頭,沒有任何多餘的表示。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在成功刺殺了任務目標後,在沒有接到任何新任務的情況下,胡客竟然一口氣接連刺殺了直隸、奉天、山東一帶的六個大貪官、大汙吏。沒人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連負責與他接頭的串人也驚訝不已。
這七個被殺的官吏官階不小,胡客的這一舉動,無異於惹禍上身。
果不其然,消息傳上去後,內廷震怒,慈禧太後一日內連下三道懿旨,著禦捕門限期緝拿凶手。禦捕門派出大批幹練的捕者,開始追捕胡客。與此同時,被殺官員的親屬們,私下裏以重金接通賞金榜,讓揭榜的暗紮子追殺凶手。
暗紮子是江湖黑話,用通常的話來說就是殺手。與刺客道這種有嚴謹構架的組織不同,暗紮子隻是一些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閑散殺手團體,這種團體,與抱著救國救民之心的革命黨人的暗殺團體(比如北方暗殺團等),在本質上完全不同。
暗紮子與刺客道都是行刺殺之事,不同之處在於,暗紮子隻認錢不認人,不管目標是好人還是壞人,隻要買主接通賞金榜,統統都殺,同時還會計較刺殺的成本,難度太高穩賠不賺的買賣,暗紮子是絕對不會接的。
刺客道則相反,隻認人不認錢,所有任務都由天層擬定,至於如何擬定,三百年來無人知曉。刺客道秉承“替天行道”的原則,刺殺的目標往往是作惡多端的貪官、汙吏、奸商、賊盜等等。任務擬定後,由串人傳達任務,為保證任務不泄露,串人會將一條代碼轉交給青者,青者根據自己獨一無二的腳文來解讀代碼,然後奉命執行。刺客道的任務不分難易,上能至皇親貴胄,下可至遊民百姓,但大多都是可殺之人。當時的民主革命家、樸學大師章太炎(即章炳麟)就曾評價這類刺客說:“天下亂也,義士則狙擊人主,有為鷗梟於百姓者,則利劍刺之,可以得誌。”
追殺一個人,而且是個既無權也無勢的人,在暗紮子們看來,這項任務並不難。所以在揭了賞金榜後,數以百計的暗紮子展開了行動,與禦捕門一暗一明,共同追擊胡客。
為了“六斷戒”的事,胡客必須盡快找到胡啟立。他一邊躲避禦捕門和暗紮子的雙重追擊,一邊輾轉迂回,往遠在南方的清泉縣趕去。
來龍去脈
就在胡客南行的途中,身在清泉縣的胡啟立,已經打好一批鐵器,送入了巡撫大院。王幕安叫住他,拿了一塊鐵塊讓他切開。回家後,胡啟立連夜切開鐵塊,發現裏麵藏有一片扇形的金葉子。金比鐵重,所以這塊鐵才重了不少。
胡啟立原本是為了完成王幕安的交代,但當這片扇形的金葉子出現在眼前時,他的神色一下子緊張起來!
雖然身在家中的地下打鐵室,周圍根本不可能有別人,但胡啟立還是情不自禁地抬起頭,迅速地看了看四周。
帶著三分驚訝、三分疑惑和四分緊張,胡啟立凝視著手中的金葉子,指尖慢慢地摩挲葉麵上刻著的一個“鬼”字。
“難道老‘鬼’已經死了?如此重要的事,為什麼他沒有來通知我?”胡啟立這樣想著,越想心頭越驚,額頭上竟出了一層密密麻麻的汗。
“鬼”,是刺客道一個極為尊貴的代號。要講述這個代號的由來,就必須先從刺客和刺客道說起。
刺客這門職業,起源於夏朝,是從有記載起,華夏三千八百餘年間最不講道理的黑色職業!
最早見於記載的刺客,出現於夏泄十二年,被刺身亡者是被後世稱作“華商始祖”、即華夏商人之締造者的王亥。這個在《管子·輕重戊》中被提及的“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的商族首領,在一次酒醉後,被其弟弟王恒派遣的刺客用石斧刺殺,死後屍體被殘忍地卸為八塊。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曆史上出現了眾多青史留名的刺客。“曹沫盟柯,返魯侵地”,“荊軻刺秦,圖窮匕見”,都是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故事。這一時期的刺客,大多“士為知己者死”,身上帶有俠的氣質。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描述的就是這一時期的刺客。
秦朝以後,單純以政治、仇恨而行刺的刺客逐漸減少,更多的是純粹為金錢而行刺的殺手,即後來所稱呼的暗紮子。刺客和暗紮子最主要的區分,就在於動機上。這種區分,在曆史上的體現很是分明。比如同在唐朝,唐肅宗時期弄權的巨宦李輔國,就是在家中被刺客所刺殺,而唐憲宗時期的正直宰相武元衡,則是在早朝途中遭暗紮子暗殺身亡。
在明朝萬曆年間橫空出世的刺客道,就是一群刺客的集合體。作為一個組織,上到居廟堂之高的朝廷,小到處江湖之遠的商會,都有自身特定的構架和規矩,刺客道雖然隱秘,卻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