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戰國策》為國別體史書。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來分國編寫。《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曆史著作,作者不明。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進行了編訂。因此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設計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定為《戰國策》。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成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語言表述鋪張渲染、誇大其詞,雖然習慣上將其歸為曆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許多記載比較誇張,不合史實,文學性大於史學性,因此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戰國策》的思想觀念,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在作序時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縱橫家們,也隻是以自己的才智來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自然也不足為奇。

《戰國策》全書四百多章,共33卷,約2萬字。由於內容龐雜,本書隻選取了其中的精彩篇章加以注釋、翻譯,並配以精彩的讀解,以期使讀者對這部偉大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領略傳統國學的博大精深。

《戰國策》的主角是來自各個國家的謀臣策士,他們共同的身份是說客,各自代表不同利益團體的利益。他們奔走於各個諸侯國之間,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尖銳激烈的鬥爭情況,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活生動、波瀾壯闊的戰國時期的美麗畫卷。他們活躍在戰國時期的曆史舞台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各國的力量對比和外交政策,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曆史的發展趨勢,推動了當時曆史的發展進程。

而本應該是當時曆史主角的各國國君,卻退居了二線,他們不但大多自稱愚笨或以前所采取的政策是錯誤的而要聽從說客的計策,而且他們最終都被說服了。這也從一個側麵反襯出謀臣策士們高超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駕馭能力、心理揣測能力、人性洞察能力和不凡的遊說策略和技巧。

《戰國策》記載的這些謀臣策士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遊說案例,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案例來學習借鑒遊說、勸說別人的策略和技巧,並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加以靈活運用。為了進行更方便、更清楚地解讀,可以從每個案例中歸納總結出一般要素,它們分別是:

遊說主體,即遊說者,也就是本書中的主角,一般是來自各個國家的謀臣和策士,他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機智、才華。

遊說客體,即被遊說的對象,一般是各個國家的國君或具有決策權的相國或其他重臣,他們最後全部被說服,改變了原來的決策或者采納了遊說主體的意見而製定了新的政策。

遊說本體,是遊說客體綜合當時國家力量、國家利益、國家對外政策、文化環境、曆史條件等各方麵的客觀情況,並在對人的心理、人的本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通過事先預設或隨機應變所采取的遊說策略和技巧,這是我們在學習《戰國策》的論辯知識和技能的時候應該主要關注的方麵。

遊說場,是遊說本體的外在客觀條件,包括當時國家力量、國家利益、國家的對外政策、文化氛圍、曆史條件,以及當時的時間、地點、人的心理本性等各種條件。

我們讀《戰國策》的每個案例都可以從中找出以上這四個要素,通過這四個要素,就可以將這個案例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