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蘇核地球物理化學研究所用一係列光譜測定法對這一奇物進行了仔細分析,準確測出了其中30~40種元素的含量,其中有的元素僅由幾個原子組成。分析結果表明,這個物體是稀土元素混合物,鈰含量占67.2%,鑭占10.9%,釹占8.78%,還有含量不多的鐵和鉻,另外包括混雜其中的含量不超過0.04%的鈾和鉬。該研究所一個實驗室的主任米列爾副博士認為,可以首先做出的結論是:這塊合成物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製造的。為什麼?因為鈰、鑭、釹等元素在地層中的分布本來很稀散(稀土元素即由此而得名),而它們在這一小塊物體中的含量卻多得驚人。同時,在自然界人們也從來沒見過這些元素這樣結合在一起。
該研究所另一個實驗室的主任薩沃辛副博士認為,製造這一合成物的條件隻有在我們星球以外才能存在。地球上不會有此種成分和特性的天然礦物。
地球的氧通常會與鐵起反應,使金屬發生氧化。因此,實際上所有混合物中都會有氧化的痕跡,但是在這一物體中卻沒有發現這種痕跡。對它進行放射性研究的結果更使人感到意外,山岩中的鈾含量平均每噸中有1克。而在撿到的這一物體中,鈾含量竟高出山岩140倍,但是人們卻沒有發現裏麵有鈾的分解物。換句話說,隻測出鈾自身的放射性。因此可以更有把握地說,這塊奇異的混合物是人工製造的,其年齡約10萬歲。
其他研究所的分析結果也是不尋常的。負責協調該研究的福緬科副博士談了以下的看法:
任何由稀土金屬構成的合金中都一定會有諸如鈣、鈉這些常見元素的混合物。即使是經過最先進的淨化後獲得的標準樣品,利用激光分析方法也能測出這些元素。而在“瓦什卡拾物冶中卻找不到絲毫鈣和鈉的痕跡。專家們確信,在現有工藝水平條件下,是不可能獲得不含這些雜質的合金的。組成這塊混合物的各部分也純淨得出奇。例如鑭通常總是與其同組的其他稀土金屬混雜在一起的。由於這些金屬的化學、物理性能相似,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將它們分離出來。而該物體中的鑭卻極其純淨。對這一物體進行X射線結構分析和電子射線分析的結果表明,它是由許許多多粉末構成的,這些粉末具有各不相同的品體結構。其中最小的粉末僅由幾百個原子構成。那樣的合金基本上隻能在幾萬個大氣壓下通過冷壓法得到。合金的不尋常密度有利於這一判斷,因為它的密度比按常規應有的密度低10%。研究人員經初步分析後認為,這是直徑為1.2米的環狀物、圓筒或球體的一部分。專家們確信,目前還沒有能夠用幾萬個大氣壓壓製此種合金的設備。
從鋸子一蹭就冒火花這一現象來判斷,將它當做結構材料來使用是有危險的,也許它隻是某種我們不知道的燃料的添加劑。還有一種猜測與它的奇特磁性能有關:把它置於不同方向時,磁性相差15倍以上,這樣的合金可以用來進行磁冷卻,從而獲得極低的溫度——與絕對0毅隻差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度。但是為了使合金具有這種特性,必須在極強的磁場中對它進行冷壓,而目前地球上的工藝水平還不能建立這樣的磁場。
還有一種看法是這隻不過是隕石的碎片。持這種看法的人指出,1908年6月30日在東西伯利亞的石泉通古斯卡河落下隕石後,在那裏的苔蘚層也發現稀土金屬含量增加。落隕後生長的樹木中鈽、鑭的含量比遠離隕區中心的樹木高600倍。不過,福緬科副博士認為,無論這種比較多麼具有誘惑力,也是令人無法信服的,因為隕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與地球中並無兩樣。再說,由純淨的稀土金屬組成的隕石,即使在理論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認為,如果假定這塊合金是天外來客的產品,那麼也是在太陽係範圍內,可能還是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星球製造的,因為根據科學家們對它進行的同位素分析,它的同位素組成與地球上的比值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