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沒有說出來的意思
傾聽,不僅要聽懂對方通過言語、表情、動作所表達出來的東西,還要聽出對方在交談中所省略的和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或隱含的意思,甚至是對方自己都不知道的潛意識。
傾聽實驗
又是一個周六,關於傾聽的話題,大家仍有興趣做更深入的了解。於是,昕怡為大家帶來了更有趣的內容。
在上周,培智覺得家長沒有聽見自己,而培智的爸爸卻覺得冤枉,為了促使大家清楚如何有效地傾聽,知道怎麼聽孩子說話,昕怡決定讓大家做一個心理學實驗來了解“聽”與“聽見”的不同。
既然聽對方講話如此困難,不如現場演示,讓家長們親眼看到。
昕怡說:“現在請大家一個家庭組成一個小組,圍成小圈,我們先做一個心理學實驗。”
培智一家和張軼一家各自自動圍成了小圈,艾琳加入了其他家庭,大家也紛紛圍成了各自的小組,靜候昕怡的指示。
昕怡請每個小組分出A、B、C三個角色,超過三人的小組,C角色可以多人擔當。
於是,昕怡請每個小組的A跟自己到會議室的外麵,給他們布置了秘密任務,回來後請每個小組的B給A講故事,A是聽眾,C做小組觀察員。5分鍾後實驗結束。
聽清楚指令後,大家興奮地開始做實驗。除了A自己外,誰也不知道A領了什麼神秘任務,在這種好奇和神秘中,B開始講故事。C靜靜地觀察A和B之間的交流情況,不發言。
有意思的是,培智一家的實驗卻做不下去,常常傳來爭吵聲。在他們的實驗小組中,培智爸爸是那個講故事的人,培智是聽眾,媽媽和爺爺奶奶做觀察員。問明其爭吵原因,原來培智想利用這個實驗讓父母體會自己是怎樣不被父母聽到的,而培智的爺爺奶奶卻忍不住了,不停地幹擾實驗的進行。
培智爺爺說:“這孩子怎麼回事兒,你爸爸給你講故事,你怎麼不聽反而去玩手機了?”
奶奶也說:“你爸爸講話,你就得好好聽,別在那裏東張西望的,多不禮貌啊!”
其實,培智的家人不知道,這正是昕怡安排的秘密任務——聽眾做出各種不注意聽的動作或姿勢,目的在於了解講話的人是否能夠發現聽者有沒有在聽自己說話。
培智媽媽雖然不知道秘密任務是什麼,但她依然小聲提醒道:“這是在做實驗,您二老就別吱聲了吧,等實驗完了再說。”但老人不聽。搞得培智極不耐煩,一家人吵了起來。
觀察員開口說話,導致實驗無法進行。本組實驗宣布失敗。
實驗結束,反饋開始。講故事的培智爸爸很鬱悶地說:“我沒法兒給他(指培智)講,我說話時他要麼不吱聲,要麼玩手機,東張西望。他根本不聽我說話。”
兒子立刻反駁道:“平時您就是這樣對我的,我和您說話,您不是在看報紙,就是沒等我說完您就說知道了。哼!”
昕怡問:“你們父子分別感受到了什麼?”
培智說:“我平時和他們說話時,他們不是打斷就是不聽,煩死了。今天也讓他體會下我的感受。”
培智爸爸此時並沒有介意兒子的態度,反而沉思了半天,道:“嗨,沒想到今天兒子給我上了一課。我說呢,他平時總說我們就沒聽他說話,今天才發現,我是沒有注意到他的感受。”說完摸了摸兒子的頭。
昕怡揭秘道:“剛才這個實驗,就是要大家體會到,當我們講話,而另一個人不用心聽時,我們會有怎樣的感受,同時也能理解孩子,當他們講話時,需要被聽到。”
張軼媽媽說:“我剛剛才發現,當我們說話她不愛聽時,就會表現出玩手機呀、弄弄衣服啊之類的小動作。”
張軼爸爸也說:“平時都沒有注意過這些。”
艾琳說:“剛剛我做觀察員,仔細體會了一下聽對方講話的感覺,我雖然當時很想說話,但一想到我的角色就忍住了,最後我發現,我想說話的欲望沒有了,因為他根本就不是我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