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第12個星期六(1)(1 / 3)

親子關係最高技巧是父母做好自己

孩子長大成熟是一個緩慢、痛苦,且困難重重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作為孩子的旅伴,父母首先做好自己,懂得使用多種愛的語言,並教會孩子使用愛的語言,那麼將來他們也會成長為一個懂得愛並與人分享愛的人,在今後的旅程中,即便少了父母的陪伴,他們也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家庭對男孩的期待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這已經是大家在周末親子俱樂部的最後一次相聚了。周末親子俱樂部雖然結束了,但並不代表父母家長的學習也結束了。今後父母家長們還將不斷麵對孩子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新特點,因此需要不斷地思考、學習,以最好的方式陪伴、引導孩子成長。

不過,現在就讓我們先進入今天的親子課的討論內容吧。

在中國的文化裏,或者說在家庭觀念裏,男孩將來要頂立門戶,傳宗接代,女孩是嫁出去的人潑出去的水。因此,父母對男孩有著更多的期待。

培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雖然他已經是高中生了,但家中四位大人還是把他當兒童看待,全家人每天圍著他轉,吃飯都送到手裏。小時候的培智或許還比較享受,可現在他卻不願再受用這樣的“禮遇”。他也說不出這是為什麼,反正就是特別煩大家圍著自己,所以每每和大人對著幹。

該吃飯了,奶奶問培智喜歡吃什麼,培智故意說什麼也不喜歡吃,搞得奶奶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每頓飯都做一大堆,米飯、麵條、雞、鴨、魚都做,讓培智自己挑喜歡的吃,沒成想培智根本不領情,到了飯點喊四五遍都不來吃飯,送過去還嫌煩,說是打擾他玩遊戲。苦惱的爺爺奶奶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培智說:“煩死了,每天都管頭管腳的,什麼事都得聽他們的。”

昕怡想起培智第一次來參加親子俱樂部時的情形,當時他坐在家人中間,完全是沒有長大的“兒童”狀態。對已是高中生的培智,家長仍然吃喝拉撒學習樣樣都管,這樣的“照顧”究竟是誰的需要?

由此昕怡想到了一個曾經谘詢過的中學生。那是個女孩,家長視她為掌上明珠,事無巨細大小均得過問,比如和誰一起上學了,剛才和誰通電話了,穿什麼衣服出門,幾點到達學校,幾點回家等,而且也不考慮女兒的感受,隨意出入女兒房間,最終搞得女兒很煩。於是女孩家長不再在明麵詢問這些,而是轉為地下,偷偷到電話局查女兒話費清單,光女兒手機信息明細單就打印出來有好幾尺長。女兒無意中發現之後,大發脾氣,她感覺自己在父母麵前就像是透明的,父母根本視自己如空氣,不考慮自己的感受,和父母鬧得不可開交,感覺生活在這樣的父母身邊自己都無法呼吸,壓抑得快窒息了,以至於想要跳樓。

“你煩什麼啊?我們這麼多人圍著你一個人轉,你還煩?”培智爺爺的問話將昕怡拉回到了現實。

培智頂嘴道:“我又沒讓你們圍著我,是你們自己願意的。”

爺爺不滿地說:“要不是因為你是我們家三代單傳,我們才不會這樣緊張你呢。”

艾琳插話道:“啊!原來如此,三代單傳,掌上明珠,所有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了培智的身上,結果,培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聰聰奇怪地問:“三代單傳怎麼啦?”

培智爺爺說:“嗨,就這一個寶貝孫子啊!可不能出岔子了。”

聰聰莫名其妙地嘟囔道:“難怪我爸對我也管頭管腳的,是和這個有關嗎?”

楊先生說:“當然了,咱楊家就你一個寶貝,能不緊張嗎?!”

斌傑也說:“啊?這樣啊?我想起來了,我那個被他媽媽管得很嚴的同學好像也是三代單傳,我有次聽他訴苦說‘媽媽怎麼不再生個弟弟呢’,不過那會兒我還沒明白呢,現在聽你們說,突然想起他啦。”

昕怡問培智:“這麼多人圍著你,照顧你,你怎麼還這麼煩惱呢?”

培智不滿地說:“他們圍著我,不是為我好,是在不停地限製我,這個不能做,那個有危險,我都高中生了,怎麼就什麼都不能做呀,我又不是小孩子。”

昕怡說:“你舉個例子來說說。”

培智:“比如我想和同學一起出去打球,他們就說外麵很危險,那些同學都不好好學習,怎麼怎麼的,不讓我和同學玩,隻讓我自己在院子裏玩,那多沒意思啊!”

昕怡聽到了家長的擔心——安全,同時也聽到了培智的渴望——獨立、同伴交往。如何在家長的關心和孩子的成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是一門藝術。

昕怡說:“在座的各位家長都來談談,如何看待一個中學生和同齡人去參加外麵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