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初太祖年間劉姓已是江西的大姓之一,每2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姓劉,可要找劉府那一定是江西分宜縣劉府,為什麼呢?因為劉府是江西最大的世家,建文帝時一次考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都是江西人。而那三人卻都是劉府出來的,另外還有忠諫直言的江南才子內閣大學士解縉,也與劉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有明以來出過狀元十餘人,進士雙位數,舉人更是無數,是什麼讓劉府出現這麼多的人才,那就是劉府中的劉氏族學。這劉氏族學可不隻是有自己的本族子弟,還有一些品學兼優的寒門子弟。
劉言進入劉府穿過花園便到了一處僻靜的小院,隻見小院正中房門上方懸掛著“學海無涯”的匾額,進入書屋,屋裏已經有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孩子,正在溫書。
這些少年有大有小,大的比劉言還大一些,小的可能隻有五六歲,背的書也不一樣,有背《三字經》、《百家姓》的,也有背《論語》、《春秋》的,看到先生還沒到,劉言憑著之前的記憶找好位置便坐下,這時楊昭進入書屋看到劉言眼神一亮,笑嘻嘻的走向劉言坐到劉言的旁邊後說道:“身子可是大好了?”
劉言點點頭,打開書包,打算找本書出來裝裝樣子……隨手展開一本,裏麵寫的什麼他也不在意,隻是反複念叨“書中自有黃金屋”以此強迫自己靜下心來學習。
沒過多久,進來一位看起來大概有三十五六,眉毛濃黑而整齊,表情卻又無比嚴肅的中年人,劉言看到這人進來便立馬規規矩矩的坐在位置上,心裏想到看來這人就是那個族學先生了,看來能給自己這副身體的原主人嚇成這樣,還真不是一般的嚴厲。
羅僑明看到原本空著的座位不再閑置,對著坐在位置上的劉言點了點頭,示意來了就好,便走到書案後麵,找出一本書來。
在這裏要說一下劉氏族學的組成,劉氏是江西大族,五大家之一,其他分別是,楊、李、曾、郭共稱江西五大家。
這五大家為了幫助寒士學子,也算是一種政治投資,特意在自己的族學中允許寒士學子來此讀書,楊昭的父母在京城做官,楊昭的姑姑楊雲芷嫁到劉府後,楊昭時常來看她,楊雲芷為了能照顧到楊昭,讓楊昭到劉氏族學來進學。
羅僑明弘治七年進士,官拜大理寺右評事,少年聰穎,為人剛直,且嫉惡如仇,弘治十三年回家丁憂,劉府當代家主憑著兩人的交情在其丁憂期間委托羅僑明來劉府教書,推辭不過的羅僑明便成為了劉氏族學的首席先生。
上午便在朗朗悅耳的讀書聲中度過,下午是先生大講的時候,講課內容固定在四書五經之內,羅先生端坐在書桌後,展開書本,隻聽先生語調舒緩道:今日講論語“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就是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看著前麵坐在書案後的羅先生,劉言心裏苦笑,想著自己看來確實很難靜下心來好生讀書啊,前麵的先生講的正興致高昂,自己卻在下麵溜號。他也知道這樣不好,若不好生用功這家裏難道讓一個小女子支撐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