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從懷裏拿出一封信,交給羅僑明拜托其幫忙查一下是從京城附近的哪家驛站發出的。羅僑明便答應下來。
在羅先生家裏吃過晚飯,劉言便告辭離開,臨走時羅先生對劉言說了一番話,這番話讓劉言覺得大明朝的科舉也並不像後世所說的那般公平。
比如說江西的中舉的學子位列全國前三,尤其是開國以來,曆屆狀元很多都是江西人,會試中名列前茅者也多為江西人,此中就可看出如果沒有問題傻子也不會相信。
羅僑明告訴劉言回去後不要亂走,京城不太平,到處都有錦衣衛出沒,安心在會館看書等待會試的日子,又說了一下當朝大學士李東陽,特別點出李東陽乃當世文壇巨擘,要多多學習他。
劉言明白這是先生在指點他,叫他多回去看看李東陽的作品,揣摩其中真意,會試必是由主考官兩人,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禦史以上的官員,另有同考官18人,多由翰林充當。聽老師的意思這今科主考官必是李東陽李閣老無疑。
回到會館,便讓馬文傑去各家書店看看有沒有李閣老的經集批注,如果有的話通通買回來,上京時劉老爺給劉言的銀錢夠他花費很久的。
到了晚上馬文傑抱著整整半人高的書籍回到了會館,劉言以為大學士都是很忙的,哪有時間寫這些東西,頂天也就十本八本的吧,誰能想到會有這麼多,頓時有些傻眼。
暗暗吐槽了一下李閣老的不務正業,劉言開始通宵夜讀,除了吃飯,睡覺外劉言都在看著李東陽的書。
兩天三晚的苦讀,讓他發現李東陽治經選擇的是《尚書》,這讓劉言大是撓頭,要知道《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這部經義的主要特點,雖然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但那終究是少數。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曆史興亡,以為現實提供借鑒。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內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除了了解到李東陽的治經,看著那筆俊秀的隸書,劉言更是佩服這李東陽。
會試的前兩天,嚴嵩已經好的差不多了,幾天沒有碰過書本也像劉言一樣把自己關在屋裏苦讀起來。
會試由各省鄉試中式的舉人,於次年二月入京參加由禮部主持的考試。以往各屆會試中未中的舉人與國子監的監生也可一同應試。因考試在二月,正是春暖之時,又稱春試或春闈。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也舉行會試,稱會試恩科。
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元”。錄取人數為三百人左右,各省被錄取的名額,以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應殿試。
會試在京城內的東南方貢院舉行,考試時的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與鄉試一樣。參加會試的舉子應先行複試,如果有道遠趕不及參加會試者,可以於會試後另行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