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近年來,公安題材的作品越來越多,反映公安民警偵查破案的作品更是屢見不鮮。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家之間也存在著競爭,競爭讀者,競爭觀眾,競爭市場。我覺得,如果說作家競爭比的是文學才能,莫不如說比的是心靈和思想。同樣一個案件、一個問題、一種現象,每一個人的認識都不同,同一個創作素材,每一個作家的感觸、認識和聯想也不同。試想,一個作家沒有一個寬廣善良的心靈,怎麼能寫出大氣感人的作品呢?一個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的作家,怎麼能寫出受人民群眾歡迎的作品呢?一個作家自己都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怎麼能在作品中表現出來呢?
我覺得,朱維堅的作品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除了他長期紮根基層,有豐富的一線公安生活經驗和較好的文學修養外,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正直、善良的心靈和一顆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大腦。在朱維堅的作品中,我們不難覺察到他思考的痕跡。譬如,《絕境》中礦難和交通肇事賠償問題,企業改製中出現的腐敗問題,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問題;《使命》中的公安隊伍不純、執法環境惡劣、公安幹部任用問題和如何對待群體事件問題;《終極罪惡》和《黑白道》中的黑社會與保護傘問題,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問題等。而且,作者的思考還不止停留在表層,他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映和揭示,引發讀者更深一步的思考。正像中央領導指出的那樣,同一個問題反複出現,就要從製度上找原因。朱維堅的作品使我們更加關注和渴望加快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步伐。這一點,充分表現了作者一一個公安民警的社會責任感和膽識。從朱維堅身上我深切地感到,我們的基層民警在與黑惡勢力及違法犯罪進行殊死鬥爭的同時,也在密切關注和思考著祖國和民族的命運。《絕境》中,作者通過記者張大明的口說道:貧窮、苦難和社會不公,會使人失望乃至絕望,有的人因此走向犯罪,也有的人則不得不向惡勢力和腐敗分子屈服,成為他們的奴隸或者幫凶,而最終的結果還是人民群眾遭受更大的苦難。我想,這一定是作者的切身感受,是一個戰鬥在維護社會治安第一線的公安民警的切身感受。朱維堅作品的成功,也是對一些醉心於風花雪月、卿卿我我或者一心要創作出超越時代作品的作家們的一個提醒:作家隻有真正關心人民,關注現實生活,才能寫出受人民歡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