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陸 遜(4)(1 / 2)

陸遜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諸葛瑾,二人決定幾天後采取行動。

當天,諸葛瑾率水軍,陸遜率陸軍,二人仍按原計劃向襄陽進發。陸遜和諸葛瑾一路上虛張聲勢,再加上魏軍向來忌憚陸遜,使得魏軍不敢進攻。

他們到了白圍(今湖北白河口)後,揚言要狩獵,其實是暗中讓將軍周峻、張梁等人攻打江夏、新市、安陸和石陽等地。

吳軍所經過的地方,魏人皆棄物入城,結果吳軍斬俘1千餘人,隨後安全撤回。

陸遜善待被俘之人,此舉得到魏人的感懷,隨後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人都來歸附陸遜。

就這樣,陸遜扭轉了看似已定的敗局。

明哲未必保身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十月,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彭旦得知孫權調集重兵鎮壓廬陵李桓、羅厲的起義後,趁機率眾起義。

次年二月,孫權讓年過五十的陸遜派兵征討。陸遜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仍然是吳國的支柱。可以說,隻要陸遜出馬,基本上沒有擺不平的事情。

盡管義軍頑強抵抗,但是最終還是被陸遜所平。

同年,吳中郎將周祗趕赴鄱陽郡(今江西波陽)征兵,陸遜認為鄱陽郡的百姓不容易管理,最好不要招募。

周祗沒有聽勸,結果激起了民變,周祗被起義者殺死。

隨後,豫章(今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的民眾也群起響應。

孫權派陸遜督師征討,陸遜招安了起義領袖吳遽,並收編精兵8千餘人。

可見,陸遜雖然年歲已高,仍是一位沙場猛將,可謂是老當益壯。

再說孫權,他生性多疑,到了晚年疑心更重。

他設立中書校事監察各級官吏,寵幸奸臣,許多忠臣被奸臣所害。大臣們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就連陸遜也不敢盡言直諫,隻能與幾個摯友竊竊私議。

赤烏七年(公元244年)正月,孫權在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

陸遜一向有先見之明。當初孫權為了獎勵他立下戰功,準備為陸遜大造營府,但是陸遜多次對其進行勸解,使得他避免遭此一劫。

不久,陸遜卷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之中,陸遜選擇支持太子。

孫權聽信讒言,打算將太子廢黜。

陸遜非常看重嫡庶之分。為此,他多次上疏說:“太子是正統,他的地位是不能輕易改變的,魯王屬於藩臣,這樣的順序不能亂,否則會引來一些流血事件啊。”

而且,他要求到建業麵述自己的觀點,使得孫權非常生氣。

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顧譚等大臣也非常支持陸遜的觀點,他們很多次上疏陳述嫡庶的利害關係,反對廢嫡立庶。

然而,孫權並沒有聽取他們的意見,他既不許陸遜還都,又以親附太子的罪名將陸遜的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人流放。

太傅吾粲因為多次與陸遜通信,最終被孫權處死。

陸遜同太傅吾粲同朝為官多年,得知他的死訊後,非常悲痛。

此時,陸遜的日子也不好過,孫權多次派中使前去責罵他,陸遜做為一代名臣,曾經立過無數戰功,受人尊敬和敬仰多年,怎能受此大辱!他看到了孫權晚年的昏暈,以及吳國在孫權統治下的黑暗,無比傷心。

赤烏八年(公元245年)二月,陸遜終因傷心過度,含恨而亡,那年,陸遜六十三歲。

陸遜死後,家裏一貧如洗。

出色的政治才能

陸遜二十一歲才入孫權的幕府,作為江東四傑之一,論資曆他是最年輕的。

他的軍事才能無可非議,初露鋒芒是在代替呂蒙奪取荊州的時候。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都能看到陸遜非凡的軍事才能。

此外,陸遜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國安民謀略,是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才幹甚至比前三傑更為突出。

陸遜不畏強權,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當年,孫權曾經做出過一些錯誤的決定,比如,渡海開拓惠州(台灣)、親伐遼東、以及立嗣等,陸遜都能犯顏直諫給以匡正。

東漢末年,孫權割據江東,想要得到足夠的糧食,用來滿足百姓和軍隊的需要,不得不重視農桑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