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讀懂女人的身體語言(2)(1 / 3)

如果你在發言時發現你的聽眾很頻繁地快速點頭,不要得意,因為這並非表示對方讚同你的觀點,他很可能是聽得不耐煩了。對方想用這樣的方式讓你認為他已經完全接受了你的觀點,繼而能盡快結束這次談話。被父母嘮叨的小孩子身上就經常能見到這樣的動作。當父母說“你不能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會頻頻點頭,嘴裏念叨著“知道了,知道了”。見到這樣的動作,恐怕沒有父母會認為孩子真的聽進去話了。

用點頭換點頭

點頭動作還有一個魔力,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點頭換取別人的點頭。也就是說,當你希望對方同意你的觀點時,不妨在說話時自己先點點頭。

點頭的動作相當具有感染力,如果有人對你點頭,出於友好和禮貌,你通常也會向他回報以點頭的動作,而你作出這個動作並不代表你一定同意這個人所說的觀點。因此,在建立友善關係、贏得肯定意見與協作態度等方麵,點頭的動作無疑是絕佳的手段。在跟別人談話時,你可以嚐試這樣的方式,比如用一些反問句,“你也是這樣想的吧”,並且邊說邊點頭,聆聽者很有可能就會和你一起作出點頭的動作,他的內心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使他很有可能讚成你的意見。

讓對方點頭並不一定就能讓對方真心接受你的意見,這是當然的,點頭的動作不是玩魔術,而且也沒有那種能完全控製對方心靈的魔術。但是點頭的動作的確能在人的心裏形成積極的暗示,因為身體語言是人們的內在情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作出的外在反應,所以如果你懷有積極或者肯定的態度,那麼你說話的時候就會頻頻點頭。反過來,如果你刻意地作出點頭的動作,內心同樣會體驗到積極的情緒。也就是說,積極的情緒與點頭的動作之間存在著雙向因果關係,它們能夠互相影響、互相激發。

搖頭——與生俱來的抗拒動作

情境再現

媽媽在哄1歲的孩子吃飯,可是孩子好像已經吃飽了,對遞過來的勺子失去了興趣。他的頭左右偏擺,想要避開它,並且他的視線也極力避開遞過來的食物。媽媽於是放棄了努力,她想孩子肯定吃飽了。

幼兒是最不會用身體語言撒謊的。他們的口頭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但身體語言已經能表達內心情感了。他們餓了會哭,飽了會搖頭,而用搖頭來作為拒絕食物的姿勢,似乎從他們出生開始就具備了。還在用母乳喂養的新生兒,當他們飽腹時,就會左右偏移腦袋來拒絕母親的乳房,所以搖頭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抗拒動作。

頭水平地從一邊轉到另一邊是最常見的搖頭方式,其中左轉和右轉同樣重要,也是最常見的否定姿勢。與點頭一樣,除了少數幾種文化下的搖頭略有差異外,搖頭的含義在各地也大致相同,我們會在後麵具體談到這一點。

搖頭表示讚許

並不是所有情況下的搖頭都是消極否定的意思。要解開對方的身體語言密碼,不能斷章取義,一定要融入具體的場景之中分析。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後,很多人麵對著那些構思奇巧的編排設計,張開了嘴,並且作出了搖頭的姿勢。這裏的搖頭所代表的並不是“很一般,不怎麼樣”的意思,而是“天哪,沒想到會這樣的精彩,真是不可思議”。這個時候的搖頭是對自己當初想象的一種否定,但對對象事物來說就是一種驚歎和讚許。

搖頭表示無奈

再換一種場景,搖頭又可以表示其他的含義了。比如年幼的孩子望著病重的寵物狗哭泣,母親走過來安慰他,最後會用微微的搖頭來表示“已經無能為力了”。我們經常在電視畫麵上看到這樣的鏡頭:醫生走出急診室,對等候在外麵的家屬作出這個動作。雖然具體的信息還沒有獲知,但是家屬立馬就明白急診室裏發生了什麼,繼而號啕大哭。所以,這裏的搖頭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表示,而展現給對方的就是無奈和遺憾了。

不同文化下的搖頭含義

搖頭可以表達出很多含義,而其中大部分都包含著否定的意思,這跟點頭表示肯定一樣,幾乎全球通用。不過也有例外,保加利亞人就用搖頭來表達肯定的態度。

這種奇特的肯定姿勢還曾引起過混亂。19世紀時,俄國士兵暫時占領了保加利亞。俄國人用搖頭來表示“不”,所以他們很難理解當地人用搖頭來表示“是”。為了不引起爭端,俄國人開始訓練自己遵循當地習俗,用搖頭來表示“是”。過程自然是很艱難的,最終大家都掌握了這一套新規矩。結果,保加利亞人不知道俄國人究竟是在使用他們的一套語言還是換了動作,於是所有的頭部動作完全失去了信息傳遞功能,溝通陷入了混亂與僵局。

現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了解各個國家不同文化下的某個姿勢的特定含義可以促進交流,我們也有必要掌握一些別的國家的常識性動作含義。除了保加利亞,印度也用搖頭來表示肯定。中國老師遇到印度留學生,問:“這個會了嗎?”印度學生頻頻搖頭,於是老師不斷地重複。這樣的麻煩在懂得了印度人搖頭的含義後就不會發生了。

高抬下巴的傲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