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讀懂女人的身體語言(3)(2 / 3)

握手所能傳達出來的個人信息是相當多的,所以一定要重視。如果你在和別人首次見麵時使用了呆滯的握手方法,很可能讓對方認為你是一個缺乏責任感的人。而且因為你沒有使用一點兒力度,顯得你對彼此的關係並不看重,並不想進一步溝通,更不想投入和付出。

隻有保持手部的幹燥,並且在握手時適當用力,才能讓你的握手不致成為你形象的敗筆。

握手中的控製與順從

假設你與某人第一次見麵,你們用習慣性的握手方式互相問候,那麼,下麵三種基本態度中的一種會通過握手傳達出來,它們是:

支配性——“這人想支配我,我最好小心。”

順從性——“我可以支配這個人,他會聽我的話。”

平等性——“我喜歡這人,我們可以相處得很好。”

支配性是由轉動的手來傳達的,手掌不必完全麵向地麵,但與對方的手比較,你是手掌朝下,這表示在未來的接觸裏,你希望掌握控製權。一項對54位成功的高級主管的調查顯示,他們不僅會主動跟人握手,而且絕大多數人使用了支配性的握手方式。

狗通過把喉嚨暴露給對方的辦法,表示順從。人則是用手掌向上的姿勢,表示順從。控製性握手的反麵是握手時手掌向上。當你想要告訴對方,你把控製權讓給他,或者使他感到他在控製局麵時,這個辦法特別有效。

雖然手掌向上的握手姿勢表示順從,然而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如果某人手部患有關節炎,不得不給人一個軟弱無力的握手,這樣很容易使他的手掌變成順從的位置。一些常用手的職業如外科醫生、藝術家和音樂家也會無力地握手,那純粹是為了保護他們的手。

握手的姿勢可以使你在瞬間了解一個人:順從的人會使用順從的姿勢;霸道的人會使用支配性的姿勢;如果兩個都很霸道的人握手時,在他們之間就會有一場象征性的“爭奪戰”。因為他們都想使對方的手轉成順從性的姿勢,結果兩人的手掌都保持垂直,形成了“老虎鉗”式的握手。但是兩人都同時給了對方一種尊敬和融洽的感覺。

識別不同的握手方式

伸出手去握手,但馬上把手抽回,這是表示有接觸的願望,但是又怕被對方抓住。隻伸出半個手的情況也是如此。與此相反,有人在握手時,將別人往自己這邊拉一下。他們期待著別人遷就自己,隻想索取,不願給予。

所有這些不同的握手形式,都建立在同一個行為模式的基礎上,這跟與之打交道的人和涉及的事沒有關係。一個拖著腿慢慢前行的人,走路始終是這個樣子,所以需要有人把他擋一下,否則,他會由於習慣的行為方式,就這樣一直慢慢騰騰地走下去。好鬥的人並不一定會得逞,但是他隻欣賞跟他較勁兒的對手,即使在談判中也是這樣。

有些人在握手時試圖把別人往下壓,而有些人則會緊緊地抓住別人的手,就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看,握手可以給我們提供多少有關別人的信息啊!

握手時誰該先伸手

握手是一種世界上多數國家通行的禮節,但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中也有很多講究。如果掌握不好,將會很失禮。那麼,握手時應該由誰先伸出手呢?

首先應遵循的就是“尊者決定”的原則。

“尊者決定”原則的含義是:在兩人握手時,各自應首先確定握手雙方彼此身份的尊卑,然後以此來決定誰先伸手。通常應由位尊者首先伸出手來,即尊者先行,位卑者隻能在此後予以響應,而絕不可貿然搶先伸手,不然就是違反禮儀的舉動。

在握手時,之所以要遵守“尊者決定”的原則,既是為了恰到好處地體現對位尊者的尊重,也是為了維護在握手之後的寒暄應酬中位尊者的自尊。因為握手往往意味著進一步交往的開始,如果位尊者不想與位卑者深交,他是大可不必伸手與之相握的。換言之,如果位尊者主動伸手與位卑者相握,則表明前者對後者印象不壞,而且接下來有與之深交之意。

具體而言,握手時雙方伸手的先後次序大體上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長幼之間,應當待長者伸手後,幼者再及時地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應等上級主動伸手後,下級再伸手。男女之間,應由女子先伸手,男子再伸手,如果女方沒有握手的意思,男方可改用點頭禮表示禮貌。賓主之間,作為主人,對到來的客人,不論男女長幼,均應先伸出手去,表示熱烈歡迎,女主人也應如此。

已婚者與未婚者之間,應由已婚者先伸出手。社交場合的先來者與後來者之間,應由先來者先伸出手。

如果是一個人需要與多人握手,則握手時也應該講究先後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長者後年幼者,先女士後男士,先已婚者後未婚者,先上級後下級,先職位、身份高者後職位、身份低者。

在接待來訪者時,這一問題變得較為特殊一些:當客人抵達時,通常應由主人首先伸出手來與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首先伸出手來與主人相握。前者意在表示“歡迎”,後者則表示“再見”。若這一次序顛倒,則極易讓人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