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答案:B。韓非主張“法不阿貴”,法治的對象是廣大臣民,除國君外,不論貴賤,一律受法的約束。這種思想對中國法製思想有著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有積極的意義。
17.答案:A。“小國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後世學者一般視其於倒退的曆史觀。
18.答案:A。“小國寡民”並不是要退回到原始社會,它通過理想化的形式,表達了老子的社會改造構想。老子向往沒有軍隊與戰爭,沒有貴族和國王,社會有條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的理想國度。
19.答案:A。荀子提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行無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是樸素唯物主義的突出代表人物。
20.答案:B。“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提出,後被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係,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要把人性解放出來,重新複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21.答案:A。“無為而治”,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他們采用無為而治的思想,讓人們休養生息,使社會趨於安定,國力不斷強盛。
22.答案:C。顏回,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名顏淵,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此後曆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
23.答案:A。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他們繼承周敦頤等人的學說,提出“理”或“道”的概念,作為他們的全部學說的基礎。他們提出“萬事皆出於理”,“理”是先於萬物的“天理”,一切事物都是按照“天理”的規定而生成和運動的。
24.答案:C。“一字千金”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故事講的是:呂不韋組織三千門客寫《呂氏春秋》。書成後,他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後來,“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25.答案:B。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在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中都提到過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這一哲學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
26.答案:B。“良知良能”出自《孟子?盡心上》,他認為人性本善,認為“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27.答案:B。先秦“性”的概念很廣,性命、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發展出來的。《禮記?中庸》雲:“天命之謂性。”上天的指令也是人性的內容。
28.答案:D。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明嘉靖追加諡號為“複聖”。
29.答案:B。曾參,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尊稱為曾子。他堅持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深遠,被後代統治者尊為“宗聖”。
30.答案:B。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曾任魯、衛兩國之相,善於經商之道,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以後,他曾為其守孝六年。
31.答案:D。墨子,名翟,魯國人,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等,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32.答案:B。這一學派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曆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用陰陽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用五元素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曆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
33.答案:A。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他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