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答案:A、D。“三禮”之名始於東漢鄭玄,指《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為戰國時作品,主要講述各種名物、典章、製度。《儀禮》簡稱《禮》,亦稱《禮經》或《士禮》,晉代始稱《儀禮》,詳盡地敘述了上古時期貴族生活各種主要禮節儀式。《禮記》,一般指西漢戴聖所編的《小戴禮記》,內容多係先秦古製。“三禮”之學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後世政治製度、社會思想、文化傳統、倫理觀念影響很大。
4.答:A、C。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係中的最核心因素。
5.答案:B、C、D。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人們一般把他們尊稱為“二程”。他們在哲學上發展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係。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二程”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係。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6.答案:B、D。戰國時期的莊子和墨子把“名實”發展為哲學問題。墨子認為“名”是“實”的反映。在“名實”關係方麵,莊子以相對主義作為認識論基礎,主張“名者實之賓”,應以“實”為主。
7.答案:B、D。王弼“貴無”,以無為本。“無”是其哲學思想的基本範疇,他認為現存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都是變動的,一切有終將要歸於靜止的無,故無是世界萬物之本體。裴顧的《崇有論》則針對性地提出無不能生有,隻有有才能生有,物質是第一性的。祖衝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酈道元是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和散文家。
8.答案:B、C。在哲學範疇中,“氣”是關於宇宙萬物的構成的哲學範疇,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又構成一切感覺對象的客觀存在,相當於西方所謂的物質。並非“空氣”、“氣體”,它是抽象的,是不可數的整體。
9.答案:A、B、C、D、E。“九流”的說法,最早見於《漢書?藝文誌》,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術流派。
10.答案:A、D。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
11.答案:A、B、C。當時人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公孫龍、鄧析和桓團。代表作是《公孫龍子》。
12.答案:A、B。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呂祖謙,字伯恭,後人稱為“東萊先生”。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兩人為了讓初學者把握理學的要義,精選622條,輯成《近思錄》,共分14卷。“近思”二字取自《論語》——“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在理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確立儒家道統,傳播理學思想起過重要作用。
13.答案:A、D。韓愈,字退之,唐河內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關於“性”、“情”的理論是在漢代董仲舒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與傳統的思想相比,他的哲學思想更加細致和係統,提出性為:仁、義、禮、智、信;情為喜、怒、哀、懼、愛、惡、欲。
14.答案:B、C、D。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說”,他認為人性上品為“聖人之性”,近於全善;中品為“中民之性”可善可惡;下品為“鬥筲之性”,近於全惡。王充根據人性,把人分為善、中、惡三等;荀況明確提出“性三品”的概念。
文學知識
一,填空題
1.“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套曲《不伏老》)的作者是_______。
2.名劇《長生殿》的作者是_______。
3.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詩人是_______。
4.《阿房宮賦》的作者是_______。
5.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多采用詩詞對一些人物的身世、性格進行描寫。“心比天高,身為下賤”描寫的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