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答案:B。張之洞,號香濤、香岩,晚年自號抱冰,清朝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辦新式教育、辦實業和練新軍。實業主要有兩件:督辦蘆漢鐵路(京漢鐵路),把內陸的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8.答案:B。漢文帝劉恒,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他下詔書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生存的依靠。”他已經認識到小農生活安定和小農經濟繁榮是國家統治安定的基礎。
9.答案:A。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司馬睿稱帝,建立東晉。北方前秦國統一了黃河流域,意圖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雙方在淝水一戰。淝水之戰中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士兵共有70多萬。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麵也隨之解體。
10.答案:B。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魏朝的開國皇帝。220年,他終結了漢朝400多年的統治,改國號大魏,為魏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代中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11.答案:C。笏,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上麵可以記事。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清朝開始,因為禮節和習俗的不同,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12.答案:A。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兵部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1901年,清政府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為六部之外增設新部之始。
13.答案:D。宋遼於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立下盟約: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稱為“歲幣”;雙方各守現有疆界,不得侵犯,並互不接納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等,史稱澶淵之盟。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但是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
14.答案:C。靖康之恥是指中國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年~1127年)。金消滅了北宋政權,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嶽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15.答案:B。樞密院,唐、五代、宋、遼、元時代的官署名稱。唐永泰中始置,明清廢除。元代時,樞密院主管軍事機密事務、邊地防務,並兼禁衛。戰時在主要戰役方向設行樞密院,作為樞密院的派出機構統轄一方軍政事務。
16.答案:B。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於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明英宗被俘。這次戰役,明史上稱為“土木之敗”。這次大敗,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17.答案:C。左宗棠,晚清重臣,著名湘軍將領。他一生經曆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複新疆等重要曆史事件。左宗棠64歲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收複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
18.答案:B。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遊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社會經濟是以種值水稻作為農業之主,兼營畜牧、采集和漁獵。
19.答案:B。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但出使西域後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班超,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他以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製。
20.答案:D。東漢末年,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主要原因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在漢族的影響下,這些內遷的外族逐漸由遊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