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答案:C。武林,杭州之舊稱。至今“武林”仍是杭州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廣場、武林門等即是。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漢書》,與境內武林山有關。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誌》中有記載,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
5.答案:D。李吉甫,字弘憲,趙郡讚皇人。《元和郡縣圖誌》內容豐富,是一部講述全國範圍的地理總誌,對政區沿革地理方麵有比較係統的敘述。每一州縣上溯到三代,下迄唐朝的沿革,關於南北朝政區變遷的記載尤其可貴,開我國地誌的先河。
三,多選題
1.山西大同是曆史文化名城,地勢險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北朝時北魏建都於此。大同曆史上名稱曾多次變換。下列曆史地名指大同的有()。
A.平城
B.雲中
C.雲州
D.青州
答案
1.答案:A、B、C。大同自古就是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裏,既是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也是楊家將血戰的疆場。西漢時期稱平城,唐朝時稱雲州,中晚唐稱雲中。
政治知識
一,填空題
1.三國時魏國曹丕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以_________來選拔官吏。
答案
1.答案:九品中正製。九品中正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製度,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采取的措施。先在各郡設置中正,多由現任中央官員兼任。中正根據品德﹑才能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為政府選用官吏的依據。該製度導致世家大族的勢力的強大。
二,單選題
1.“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這則紀功刻石說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統一六國
C.漢武帝開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隋唐時期的中樞權力體係是()。
A.三公製
B.三省製
C.一省製
D.內閣製
3.明清兩朝實施的“改土歸流”,其正確的含義是()。
A.開墾土地,興修水利
B.對地方官員實行“三歲一易”的流動製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員代替土司長官
D.設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政府機關
4.下麵選項是關於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其中正確的是()。
A.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B.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平均地權”
C.民生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
D.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
5.回紇、突厥等民族一般稱其政治首領為()。
A.天子
B.陛下
C.可汗
D.大王
6.秦王嬴政接受李斯的建議,設立()。
A.三公九卿製
B.三省六部製
C.行省製
D.科舉製
7.明太祖朱元璋設置布政司,主要職能是()。
A。負責文件的草擬審批
B。掌管全國行政
C。管理軍事
D。掌管地方行政
答案
1.答案:B。“六合”代表的是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六國,“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說明六國已經被統一;“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說明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封建社會“家天下”的本質。
2.答案:B。唐朝前期三省六部製的完善,是中國古代官僚製度趨於成熟的標誌,也是專製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完善的表現。唐代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實際上有所分散。
3.答案:C。明朝末年的時候,在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首先廢除了土司,但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主要是發生在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清政府在原土司領地分別設置府、州、廳、縣,委派有任期、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直接統治,實行和內地一樣的各項製度,大大加強了清王朝統治,使雲南邊疆與內地在政體上統一,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4.答案:A。孫中山所倡導的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基本內容是推翻封建帝製,代之以“民主立憲”的共和製度;民生主義的基本內容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三民主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標誌著舊民主主義革命在更完整意義上的開始。
5.答案:C。可汗,又稱大汗、汗。古代北亞遊牧民族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國,其最高統治者皆稱可汗。這個稱呼是對首領的尊稱,鮮卑語稱“可寒”,原意是神靈、上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