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高中篇 (13)(1 / 3)

1.答案:A、B、C。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200年的曆史。它是在徽調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京劇有生、旦、淨、醜四大行當,清代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於同治、光緒帝年間得以繁盛。

2.答案:A、B、C、D。葫蘆絲也可以稱為葫蘆簫,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常用的調為降B、C、D等調,與現代電子樂器合奏,亦能體現兩種樂器的完美結合。

風俗知識

一,填空題

1.北方過年流行吃_________。

2.立春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舊風俗中有在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_________以祈豐年的習俗。

3.我國古代婚俗禮儀裏,新娘喜轎迎到男方家院子裏,要_________意喻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4.在中國古代,每個年齡都有相應的詞替代。“而立之年”指的是_______歲。

答案

1.答案:餃子。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答案:春牛。打春的風俗,最早來自皇宮,傳說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做節日,要格外隆重地慶祝一番。史書上記載:“周公始製立春土牛。”即立春之日要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

3.答案:跨火盆。相傳是阻礙“跟尾鬼”跟蹤。鬼魅怕火,無法跨過火盆,從此是“一火兩斷”。結婚跨火盆代表以後生活順利和諧,以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4.答案:三十。人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出處《論語?為政》。古代不同的年齡依次為繈褓(嬰兒期)、孩提(七八歲)、束發(十一二歲)、弱冠(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天命(五十)、耳順(六十)、古稀(七十)、耄耋(八十)、及期(九十)、期頤(百歲)。

二,單選題

1.古代舉行婚禮時,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紅蓋頭,等入洞房後由新郎揭開。新娘蓋紅蓋頭的原因是()。

A.新娘子的麵容要讓新郎第一個看到

B.遮羞避邪

C.表喜慶

D.怕路人看到指指點點

2.鬧洞房這一習俗始於先秦漢代時期。鬧洞房寓意()。

A.娛樂,供大家開心

B.增加人氣

C.驅邪避災

D.讓未結婚的人學習經驗

3.靈堂,是人們為了緬懷已故的人而設立的作為寄托哀思的殿堂。設置靈堂是為了()。

A.作為死者靈魂的安息之處

B.為道士做法而布置的

C.用來供奉死去的人

D.放牌位、香案、蠟燭、三牲及供品

4.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擅長石木建築的民族是()。

A.侗族

B.滿族

C.回族

D.苗族

5.“蓋碗茶”,包括茶蓋、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民間稱蓋碗或三炮台。這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飲茶風俗?()

A.侗族

B.滿族

C.回族

D.苗族

6.鍋莊舞,早期與奴隸社會的盟誓活動有關,後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它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間舞蹈?()

A.侗族

B.滿族

C.回族

D.藏族

7.在古代,一般男方都是用花轎(也叫喜轎)把新娘迎進家門的。花轎出現於()。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竹竿舞最初是做什麼派場的?()

A.在有威望、有影響的老人死後舉行

B.生產生活中自創的一種娛樂活動

C.節日慶典

D.祭祀方式

9.三道茶是雲南哪個民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傳統飲茶方式?()

A.苗族

B.白族

C.回族

D.傣族

10.“植樹節”這一天,廣大群眾都會參加植樹造林活動,這一節日源自以前的()。

A.元宵節

B.清明節

C.中秋節

D.重陽節

11.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麵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它始於()。

A.春秋戰國

B.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