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位於西亞地區的阿拉伯半島,西鄰紅海,東鄰波斯灣,北部與約旦、伊拉克和科威特交界,東南部與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阿曼接壤,南部與也門相鄰。沙特阿拉伯的國土麵積約為224萬平方公裏,約占阿拉伯半島總麵積的80%。沙特阿拉伯的氣候炎熱幹旱,降水量極低,其國土麵積的95%屬於幹旱或者半幹旱的沙漠和山地。沙特阿拉伯境內無常年性的河流,隻有一些季節性的河穀分布在各地。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資源非常匱乏,有限的地下水是淡水的最主要來源。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十分不利。沙特阿拉伯的可耕地十分稀少,僅占國土麵積的0.5%,並且需要灌溉。因此,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產生活方式在沙特阿拉伯曆史上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牧養駱駝和羊群的貝都因人是沙特阿拉伯曆史上主要的社會群體。在遼闊的沙漠中分布著麵積不等的綠洲,這些綠洲圍繞著地下水源,形成了以種植棗椰樹為主的綠洲農業。微弱的綠洲農業與有限的朝覲業成為遊牧經濟的補充。總體而言,石油經濟興起以前的沙特阿拉伯較為落後,生產力發展極其緩慢。沙特阿拉伯境內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已探明的石油儲藏量約占世界石油儲藏總量的四分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工業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石油出口國。巨額的石油資金改變了沙特阿拉伯的貧困狀態,使其成為富有的石油福利國家。
沙特阿拉伯西部的希賈茲地區主要由山地和沿海低地組成。希賈茲是伊斯蘭教的搖籃,也是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和麥地那的所在地。希賈茲自伊斯蘭教建立以來就與外部世界聯係密切,一年一度的朝覲時節是希賈茲與外部世界交往的重要機會。希賈茲南部的塔伊夫是沙特阿拉伯的著名避暑勝地,毗鄰麥加的吉達則是紅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希賈茲與也門之間的山地是阿西爾地區。阿西爾地區氣候潮濕,降雨量相對充沛,是沙特阿拉伯的主要農業區。希賈茲以東的阿拉伯半島內陸地區為納季德,主要由高原和丘陵組成。納季德地區的地理環境十分惡劣,共有三個舉世聞名的大沙漠:納季德北部是大努夫德沙漠,中部為小努夫德沙漠,南部則是世界上氣溫最高、氣候最幹燥的魯卜哈利大沙漠。由於閉塞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氣候條件,在石油發現之前,納季德一直是阿拉伯半島上最閉塞的地區,很少與外部世界進行交往。納季德是瓦哈卜派伊斯蘭教和沙特國家的發源地。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位於納季德東部,是瓦哈卜派伊斯蘭教的宗教中心。哈薩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是波斯灣沿岸的低地,具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水源,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農業區域,胡富夫和蓋提夫是沙特阿拉伯最重要的農業綠洲。沙特阿拉伯的油田大都位於哈薩一帶,達曼、朱拜勒和胡巴爾是哈薩的主要城市,宰赫蘭則是國家石油公司即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的總部所在地。
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半島人口最多的國家。據2000年的統計,沙特阿拉伯的總人口約為2200萬人,其中外籍人口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沙特阿拉伯絕大多數的外籍人口來自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的亞非國家,少量的外籍人口來自西方國家。沙特阿拉伯本國人口主要是阿拉伯人,隻有少量的非裔黑人分布在阿西爾地區。沙特阿拉伯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西部的希賈茲地區和西南部的阿西爾地區以及東部的哈薩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大,阿拉伯半島腹地的納季德地區人口則相對稀少。伊斯蘭教是沙特阿拉伯的國教,沙特阿拉伯人口幾乎是清一色的穆斯林,其中大約有90%的人口信奉遜尼派。遜尼派分別尊奉罕百裏派教法、沙斐儀派教法、馬立克派教法和哈奈斐派教法,其中,信奉罕百裏教法學派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主要分布在納季德地區;信奉沙斐儀教法學派的人口占總人口的37%左右,主要分布在希賈茲和阿西爾地區;信奉馬立克教法學派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哈薩地區;信奉哈奈斐教法學派的人口最少,約占總人口的1.5%。沙特阿拉伯尼派穆斯林中隸屬於罕百裏教法學派的瓦哈卜派是沙特阿拉伯信仰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派別。沙特阿拉伯國王是瓦哈卜派伊斯蘭教教長,沙特王室、宗教權威和其他上層人士均屬於瓦哈卜教派。什葉派穆斯林是沙特阿拉伯的宗教少數派,約占沙特阿拉伯王國總人口的10%,大都尊奉十二伊瑪目派,少數的什葉派穆斯林尊奉伊斯瑪儀派和宰德派。什葉派穆斯林大多數聚居在盛產石油的東方省,約占該省人口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