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你永難忘,我對你情意真,直到海枯石爛,難忘的初戀情人……”多年前,鄧麗君的《難忘的初戀情人》紅遍了大街小巷,唱出了無數人對初戀的懷念。
一位美麗的女子,才華橫溢,端莊典雅。不管何時遇見她,都是那麼落落大方。追求她的人很多,可她都不為所動。三十二歲的年紀了,仍然隻身一人。母親說,女人遲早是要嫁的。她隻是笑笑,不回應。這一笑,包含著千萬種的情思。
有人說,每一個不想戀愛的女人,心裏都住著一個不可能的人。是的,她過不了心理的那一關。
讀大學的時候,她曾經結識過一個男孩,那是她的初戀——暗戀。對方和她一樣,都是英語係的高才生,也是學生會的幹部。他們有著同樣的興趣愛好,學習工作經常接觸,相處得很融洽。矜持的她還沒來得及表白,他卻在一年暑假結束後告別了單身。畢業之後,那女孩和他一起離開了A市。從此,他們相隔兩地,再沒見過麵。
此後,她也遇到過許多優秀的男人,隻是她在心裏,忍不住拿他們與他相比。越比越失望。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就到了三十的年紀,周圍的男男女女紛紛結婚了,她卻依然無法鼓起勇氣和誰去培養一段感情。她總在想:“如果當初早一點告訴他,也許現在就會不一樣。”
她依然與他保持著聯係。得知他要結婚的消息,她不停地聽著阿黛爾的《Someone like you》。她想過,去適應一些新的人,可是每每單獨相處一次,就不想再見麵。如今,她隻能等待那個像他的人出現,可是能否等得到,永遠是個未知數。
或許,溜掉的魚兒總是最美的,錯過的電影總是最好看的,得不到的戀人總是最難忘的。很多人在為她的癡情所感動的同時,也不禁在想:究竟那個得不到的人,有沒有那麼好?值不值得用一生的幸福去懷念?
西方心理學家契可尼通過試驗給出這樣的答案:一般對已完成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象就叫做“契可尼效應”。
很多人的初戀都沒能開花結果,成為上麵所說的“未能完成的”、“中斷了的”的事情,結果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終生難以忘卻。因為沒有真實地體會到那種得到的感受,就把沒有得到的東西完美化,無限地擴大他們的美好。事實上,他們的很多“好”,都是我們人為想象出來的,因為沒有得到,想象的空間是無限的,可以預計無數種可能,所以他們才必然是美好的。
越是得不到,越是想得到,這是人普遍都存在的心理。似乎,所有的美好都在“山那邊”,身在近處,想念遠處;身在此岸,向往彼岸。然而,那些千方百計想要得到的,甚至費盡心力終於得到的,真有那麼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