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節 內鏡超聲引導下治療術(1 / 3)

一、內鏡超聲引導下胰腺囊腫引流術

胰腺假性囊腫(pancreatic pseudocyst)主要由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引起,是胰腺炎或胰腺外傷的常見並發症。胰腺假性囊腫實際上是胰腺周圍的包囊性積液,囊壁由纖維組織和炎性肉芽組織所構成,而無上皮細胞,多位於胰體、尾部,80%為單發,常與胰管相通,由於囊液內蛋白含量過高,水分不斷滲入,囊腫可逐漸增大。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假性囊腫,形成時間一般在2周以上,囊壁成熟則需4~6周。

對於直徑<5 cm的囊腫可保守治療,隨訪4周,如囊腔逐漸縮小,可繼續隨訪;囊腔無變化甚至增大者,應行穿刺抽吸治療。直徑在5 cm以上的囊腫,特別是伴有較明顯的臨床症狀者,易出現感染等並發症,應行置管引流,如無效,應積極外科手術治療。單純穿刺抽吸常常複發,且常導致感染,除緊急情況外,已不推薦應用。

對於與胰管相通的囊腫,應行經十二指腸乳頭置入胰管支架引流,但有時因囊腫較大,無法進行ERCP,也可先行EUS引導的引流。

胰腺假性囊腫的內鏡引流多數為內引流,其安全性和成功率均優於經皮穿刺引流。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

(1)假性囊腫壓迫胃壁或十二指腸壁並明顯出現壓迫症狀者且CT或超聲、內鏡超聲顯示囊腫壁與胃腔距離較近,不超過1 cm者為佳。

(2)囊腫與主胰管不相通。

2.禁忌證

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全身狀況差及不能合作者屬禁忌,囊腫壁與胃腔距離超過1 cm者為相對禁忌。

(二)術前準備

1.患者準備 術前應禁食12 h以上,常規檢查血常規及出、凝血時間,做碘過敏試驗。治療前20~30 min服用祛泡劑和咽部麻醉劑,並肌注或靜注地西泮和解痙藥物。

2.器械準備

(1)穿刺內鏡超聲:現在用於治療、穿刺的內鏡超聲均為線陣掃描型,其掃描方向與穿刺道平行,可以清楚顯示針道,內鏡直徑為1.3 cm,操作孔道直徑最好是4.2 mm,可通過12 F支架,超聲頻率5 MHz或7.5 MHz,具有彩色多普勒功能,可以判斷胃壁與囊腫壁之間有無血管通過。環形掃描內鏡超聲產生與內鏡垂直方向的圖像,不能顯示針道,常用於穿刺前的定位,不能直接引導穿刺。

(2)支架和鼻囊腫引流管:專用的支架為12 F雙豬尾形塑料支架,也可用普通的5~8.5 F塑料支架。需要外引流時,一般用7 F末端為豬尾狀鼻膽引流管。

(3)導絲:0.035 in導絲,黃斑馬用得最多。

(4)擴張管和擴張氣囊:6~8.5 F的膽管擴張管,以及充氣後直徑為6 mm的柱狀擴張氣囊。

(5)針狀切開刀:為特殊的針狀切開刀,可以通過引導鋼絲,主要用於穿刺處無法用擴張管擴張時。

(三)操作方法

在進行內鏡超聲引流之前,應通過CT、體表超聲或內鏡超聲(EUS)檢查確定囊腫的位置、大小、壁的厚度、囊腫與胰腺、胃、腸壁最近的部位及其距離,特別是EUS還能發現兩者之間是否有較大血管。如果囊腫與胃、腸兩者之間的距離>1 cm,內鏡引流將有危險。

如情況允許,應先行ERCP檢查,確定主胰管與假性囊腫是否相通。操作示意及具體過程如下:

(1)EUS顯示囊腫,確定最佳穿刺點,並排除針道有明顯血管存在;

(2)用19 G穿刺針刺入囊腫,拔出針芯,接上負壓注射器,抽出囊液,觀察性狀並送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

(3)沿穿刺針置入引導鋼絲,並盡量多的圈在囊腫內,退出穿刺針;

(4)沿引導鋼絲,先用6 F擴張管擴張針道,然後逐級用7 F、8.5 F擴張,最後用氣囊擴張針道;

(5)沿引導鋼絲置入12 F雙豬尾形塑料支架;

(6)如囊腫較大(直徑>10 cm)或疑有感染,在內引流的同時,可再置入一根引導鋼絲,沿引導鋼絲置入7 F豬尾形鼻膽管,可以更好觀察、檢查引流液的性狀,如感染成立,還可用以衝洗;

(7)整個過程最好在X線的監視下進行。

(四)術後處理

(1)術後常規禁食24 h。無出血、腹痛、發熱等異常,可逐步進流質、半流質及普食;

(2)術後常規應用廣譜抗生素3 d;

(3)術後密切觀察患者有無腹痛、嘔血、發熱、腰背部劇烈疼痛等情況;

(4)定期進行B超檢查,以了解囊腫大小變化;

(5)如為鼻囊腫引流者,應及時觀察引流液色澤的變化,並可用甲硝唑溶液衝洗。

(五)並發症及其處理

1.出血 少量滲血常見,可服用止血藥物或行內鏡下止血,大量活動性出血,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者應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2.囊腫感染 引流不暢或向囊腫內注入液體易導致囊腫感染。如患者在引流後出現發熱,應考慮有囊腫感染的可能性,並應積極地應用廣譜、高效抗生素,如無效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3.其他 如引流管脫落、支架易位等。應作相應的處理。

二、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注射術

在過去的20年中,內鏡超聲(EUS)最大的進展是EUS引導的細針針吸活檢(FNA),這帶來了EUS應用領域的大大擴展,使EUS從單純的影像方式轉變為介入技術,細針注射術(fine needle injection, FNI)是FNA的重要延伸,其應用範疇也在不斷擴大,本節主要介紹已較成熟的技術。

(一)內鏡超聲引導注射肉毒杆菌毒素

賁門失弛緩症(achalasia)是一種由食管賁門神經肌肉病變所致的食管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Pasricha等最早報道的內鏡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即時有效率為90%,3個月有效率為65%,療效維持時間平均1.3年。但內鏡下注射尚較盲目,難以準確注射到肌層,因而治療效果有限且不穩定。而內鏡超聲引導下可以將肉毒杆菌毒素準確地注射到賁門肌層,從而使治療效果更為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