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爆發時,曹操在做什麼?
記得這時候的曹操身份還是議郎(這個議郎據易中天說是調研員,其實應該類似於今天的政協代表),也就是說不必要天天去上班,隻有在朝中有事情的時候才把你喚去,跟其他的官員聚議一下。也領著朝廷的俸祿,跟當任頓丘縣令一樣,都是年薪六百石。盡管曹操在譙的家中時間遠多於在洛陽上班的時間,但是由於家道殷實,自己又有工資,根本就不愁吃不愁穿。而且在二十五歲的那年,曹操又添了一個姨太--卞氏,也就是後來的卞皇後。她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型女人,生活儉樸,脾氣溫和,而且在任何時候都能表現出穩重、沉靜的神態,簡直就是母儀天下。所以卞氏很受曹操的寵愛,大部分在家的時光,都泡在卞氏那裏。於是引起大姨太丁氏的強烈抗議,難免激發家庭戰爭。
丁氏憑著自己是原裝配件,又有劉氏留下的兒子曹昂,於是以大欺小,屢屢對卞氏惡語相向,甚至言行粗魯。麵對女人之間的戰爭,曹操奉行不幹預政策,不聞不問,任其自然發展。
但是卞氏表現的一點也沒有叫曹操失望。她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曹家的地位不如丁氏,處處小心謹慎,避免激怒丁氏。委曲求全,以求得曹家的安寧。就這樣,在張角發動宗教戰爭的前夕,曹操的家庭生活至少可以說是幸福美滿的。
在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曹操還出席了在洛陽開陽門外太學講堂舉行的“熹平石經”落成儀式。那是漢靈帝時期最重要的文化盛會。“熹平石經”是由當時最博學的哲人--議郎蔡邕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倡導樹立的四十六塊石碑,上麵刻滿了有蔡邕親筆書寫的儒家典籍“五經二傳”,旨在為青年學生提供一套最權威的、最標準的儒學教材。
曹操與蔡邕的關係甚為密切,盡管比曹操大二十二歲,但是蔡邕善於知人,樂於獎掖後進,他第一個發現曹操是匹千裏馬的伯樂,於是和曹操結成“管鮑之好”。
得益於蔡邕的宣傳、推介,曹操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人們不再把曹操看作浪蕩弟子,逐漸地用積極的眼光去重新挖掘曹操的潛能。而曹操也不失眾望,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不但詩歌作得優秀,儒學也頗為精通。如果不是張角的幹擾,曹操本應該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甚至儒學大師。
當然,曹操也念念不忘蔡邕的知遇之恩。所以在三十三年後,才有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文姬歸漢”的曆史美談。
漢獻帝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16年),當時已躋身於東漢唯一的異姓王--魏王曹操,不但苦心積慮,把蔡邕的女兒蔡琰從千裏迢迢之外的荒漠接回中原,而且還重新安排了蔡琰的婚姻,把她嫁給一個叫董祀的軍官,讓她過上美滿的家庭生活,這時候蔡琰恐怕也有四五十歲了吧。但好景不長,董祀犯了死罪,曹操的砍頭令已經發出。眼看自己將再度孤苦伶仃的時候,蔡琰決定向曹操求情。可是大家都知道,曹操治軍從嚴,執法如山。要想把老公從刀口下救出來,那確實得苦心一番。於是,蔡琰連夜跑到魏王府去見曹操。當時曹操正好在舉行一次宴會,大家都喝得起勁。蔡琰赤著雙腳,披散頭發,跪在地上,鶯語殘紅,滿臉憔悴,不斷地哭訴求情。曹操看到蔡文姬的傷心勁兒,不禁想起蔡邕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鼻子一陣酸楚,最後竟然破天荒地赦免了董祀一死。
曹操之所以能夠如此悉心照料蔡琰,並沒有蔡邕生前的囑托,而是出於對蔡邕的一片崇敬與感恩之情。可見,曹操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男兒。這也是為什麼曹操有時候冷酷無情,甚至令人發指的殘暴,卻能夠像磁石一樣不斷地吸引了眾多的優秀人才前來投效的緣故。
當然,在譙的家裏,曹操並沒有隻顧陪著成群的妻妾尋歡作樂。他時時刻刻不忘警惕地關注著朝廷的任何動靜,就像一隻雄鷹躲避在巢穴裏並不是為了睡覺,而是等待著地麵上蹦出可以獵取的野兔。
很快地,曹操那顆不安分的心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