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漢獻帝絕對是一個能夠承前啟後的好皇帝。他仁慈,他聰明。他很想重振大漢帝國的雄風,讓百姓生活的快樂些,也讓自己活得有尊嚴。
他是一個奇特的皇帝,一生充滿了屈辱,但他並未自暴自棄。他總是在不斷努力,能做到的都做了,不能做到的也做了。如果要寫漢獻帝的傳記,隻能是一種憂傷的筆調,無法幽默、更無法嬉戲。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九月,那是一個風雷激蕩的年代,東漢帝國到處燃起戰火。當皇帝已經不再令人羨慕,除了每天可以自由自在吃上大魚大肉之外,所有的動作都必須嚴格按照某些人的意誌來做。
就在這時候,西部來的強人董卓把年僅九歲的劉協拱上皇位,成為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如果大家隻把他當成一個九歲的小男孩,那就大錯特錯了。就在幾天前,身為陳留王的劉協竟然用脆亮的童音對人人畏懼如虎的董卓怒聲嗬斥。
隻可惜有威儀、聰敏好學的皇帝在這個剽悍的關西大漢眼中連隻小狗也不如。從當上皇帝的第一天開始,漢獻帝就如同動物園裏的稀有動物,除了觀賞的價值之外,他一無所有。
從洛陽到長安,沿途所見,他腳下的大地竟是如此的荒廢,他的臣民竟是那樣的困苦。到處是雜生的荒草,到處是累累的屍骸,這就是偉大的光武帝留給他的帝國。
於是漢獻帝立誌要當一個好皇帝。對他來說,當一個好皇帝意味著將會失去寶貴的生命。
那就把我的生命拿去吧。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九月,當上皇帝四周年,控製他的人由董卓變成了李傕。由於朝政被李傕把持,漢獻帝現在隻能當一個教育部長。他組織了一次考試,有幾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是大字認識不到一籮筐的文盲。年僅十三歲的漢獻帝對這些滿頭白發的老生非常同情,他學著孔子那樣哀歎說“學之不講”,於是那些落第的老人全部當上了太子舍人。這件事情很快就成了長安城內的熱門話題,人們還編了歌來讚頌漢獻帝:“頭白皓然,食不充糧。裹衣褰裳,當還故鄉。聖主憫念,悉用補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黃。”
用聖主這個名號來獎賞一個十三歲的皇帝,這在曆史上罕見的。
第二年,由於旱災、蝗災,糧食嚴重減產,長安城成了一座饑餓之城。漢獻帝下令侍禦史侯汶打開太倉,救濟饑民。但是不久發現,人吃人的現象依然不減。漢獻帝猜疑是侯汶貪汙了米、豆,於是在大殿上親自做了熬粥的試驗。試驗的結果讓皇帝震怒,果然是侯汶在搗鬼。在責罰了侯汶之後,漢獻帝繼續施粥救濟,這才救活了全城的饑民。其宅心仁厚與聰明大致如此。
大家都有飯吃,每一天平平安安的。恐怕這是漢獻帝的唯一期盼了。看到李傕、郭汜在朝堂之上大呼小叫的跋扈樣子,漢獻帝開始想念起董卓了。雖然董卓也很可惡,但是住在二百裏外的堳塢,很少幹涉自己的私人生活。
現在的漢獻帝隻希望能夠度過清淨的一天,讓他安安心心讀點聖賢的書籍。但是他絕望了,李傕、郭汜為了爭奪大權,鬧得天翻地覆,長安城內雞犬不寧,民不聊生。
漢獻帝就像電視劇裏癡情的女孩發現感情被一個臭男人欺騙了,痛苦地高聲叫道,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盡管皇帝為了調和李傕、郭汜之間的矛盾累到吐血,兩人之間的公開決裂還是在一個女人的催化之下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