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膜腦炎為兒童期最常見的並發症,男性較女性多3~5倍。其發病機製為:①神經元為原發感染,表現腮腺炎與腦炎同時發生;②感染後腦炎伴有脫髓鞘病變,此型腦炎常在腮腺腫大後10天左右發生。腮腺炎腦炎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腦膜腦炎不易鑒別,以淡漠、頸項強直、嘔吐等為常見症狀;腦脊液蛋白正常或稍增高,細胞數大多<500×106/L,亦有>1000×106/L者,以淋巴細胞為主。在疾病早期腦脊液中可分離出病毒。腮腺炎腦膜炎一般預後良好;腦炎則可能留有永久後遺症甚至死亡。有報道腮腺炎感染後引起大腦導水管阻塞和腦積水。
(二)睾丸炎是男孩最常見的合並症,最小年齡3歲,青春發育期後的男性發病率高達14%~35%。早期症狀為發熱、寒戰、頭痛、惡心、下腹疼痛,患側睾丸有明顯疼痛、腫脹、觸痛,鄰近皮膚水腫、發紅,30%~40%受累睾丸發生萎縮,13%患者生育力受損,但不育者少見。常伴有附睾炎,後者也可單獨出現。
(三)卵巢炎7%青春期後女性患者可並發卵巢炎,有發熱、嘔吐、下腹疼痛及壓痛,但不影響日後生育功能。
(四)胰腺炎輕度或亞臨床型胰腺炎較常見,如不伴有腮腺腫大可誤診為胃腸炎,表現為上腹疼痛及壓痛,伴發熱、寒戰、嘔吐和虛脫。血清澱粉酶活力增高有助於診斷,但此酶活力在無胰腺炎並發的腮腺炎病例亦可增高,故應同時測定血清脂肪酶以資鑒別。偶見腮腺炎後幾周內出現糖尿病。
(五)其他心肌炎表現為心前區疼痛、心動過緩及疲乏,腎炎常在腮腺炎後10~14天出現症狀。此外尚可發生乳腺炎、甲狀腺炎、關節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聽力喪失、淚腺炎、視神經乳頭炎、角膜炎等,一般在20天內恢複。少數患兒聽力喪失為不可逆性。
治療
本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藥物無效,主要為對症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適當補充水分和營養,飲食須根據病人咀嚼能力決定,不給酸性食品。嚴重頭痛和並發睾丸炎者,可給解熱止痛藥、睾丸局部冰敷並用睾丸托支持。糖皮質激素療效不肯定。嚴重嘔吐者應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預防
(一)被動免疫可給予腮腺炎免疫r球蛋白,效果較好。
(二)主動免疫兒童可在生後14個月常規給予減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風疹、腮腺炎三聯疫苗,99%可產生抗體,少數在接種後7~10天發生腮腺炎。除皮下接種外還可采用氣霧噴鼻法。有報道在使用三聯疫苗後,出現接種後腦膜腦炎,故此疫苗的推廣仍需慎重。
(三)隔離患兒隔離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有接觸史的易感兒應檢疫3周。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病學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病毒性腦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預後較差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死率較高,後遺症多。自應用乙腦預防疫苗以來,發病率已明顯降低。
乙腦是動物源性傳染病,人畜都可以患病。
乙腦病毒是蟲媒病毒,需要蚊蟲作為媒介將病毒傳人人體,所以,乙腦有明顯的發病季節,在南方為6~8月,北方為7~9月。每年5、6月份,乙腦病毒的感染先在豬群中流行,蚊吸豬血後病毒在故體內繁殖,可使豬群中發生第二次流行;帶有乙腦病毒的蚊蟲叮咬人時,病毒即經皮膚進入人體。
臨床表現
乙腦的潛伏期多為10~14天,少數病例可<1周,或>3周。乙腦臨床表現的輕重與發病的先後有關:在乙腦流行的三個月中,初期和末期的病例臨床表現較輕,預後也較好;在流行高峰期發生的病例則臨床症狀較重,預後也差。根據乙腦的病程及病情,臨床通常按以下分期和分型。
(一)病程分期典型病例可按病程分期。
1、初期為起病的最初3~4天,相當於病毒血症或。發熱和神誌改變是本期的主要臨床表現:高熱、寒戰、精神不振、嗜睡、頭痛和嘔吐;部分病例可呈現頸強直,Kernig征、Barbinski征及Brudzinski征陽性,嬰兒可有前鹵飽滿;少數病例在發病後2天內即可出現驚厥、甚至昏迷。
2極期大多數乙腦患兒在發病3~4天後進人極期,病情突然加重,體溫進一步增高,神誌改變加重,轉人昏迷或半昏迷;反複、頻繁抽搐,多為四肢、全身的強直性抽搐或四肢的強直扭曲性抽搐。由於頻繁抽搐和上呼吸道阻塞導致缺氧和腦部本身病變等原因,腦水腫不斷加重,引致中樞性呼吸衰竭,可見呼吸表淺、暫停、節律不整、潮式呼吸、歎息樣呼吸、雙吸氣、下頜呼吸等;嚴重時發生腦疝,出現兩側瞳孔大小不一或散大,呼吸突然停止而死亡。
3恢複期在發病後10天左右大多數患兒病情不再加重而進人恢複期。體溫在3~5天內逐漸下降至正常,抽搐由減輕至停止,神誌逐漸清楚,病理反射消失。少數病例仍可持續發熱,也可仍有神誌不清、吞咽障礙、四肢僵硬、失語、失明、耳聾等。
4後遺症期若乙腦發病後1年仍有神經係統症狀、體征或精神異常,應視為後遺症。其發生率約為30%左右,多為智力發育障礙、多動、癲癇發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