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絲·黛莉天生有一副優美動聽的歌喉,但卻長著一口難看的齙牙。有一回,她報名參加歌唱比賽。上台後,由於她隻顧掩飾她的齙牙,觀眾和評委都感到很好笑,她理所當然地失敗了。
“你肯定會成功,”有位評委到後台找到她,很認真地告訴她,“你音樂潛質很好,但必須忘掉你的齙牙。”
之後,卡絲·黛莉開始反思自己,隨後慢慢地走出了齙牙的陰影。後來,她在一次全國性大賽中,以極富個性化的歌唱才華傾倒了觀眾和評委,美國樂壇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就此誕生。她的齙牙也因此同她的名字一樣有名,甚至許多歌迷還誇她有一口漂亮的齙牙呢。
楊佳出生於1963年,29歲之前,她一直過得很順利。她15歲就考上了鄭州大學英語係,19歲開始教授大學二年級的英語精讀課,23歲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後留院任教。但天有不測風雲,1992年,正值人生最璀璨階段的她,卻患上了一種叫作“黃斑變性”的眼疾。原本五彩斑斕的世界在她的眼前,由霧蒙蒙到白花花,直至完全黑暗。然而愛學習的楊佳並沒有放棄,她用超乎常人的毅力開始學習盲文。
患病後,她隨身攜帶一個袖珍型的小錄音機,比如記個電話號碼,就用錄音機錄下來。失明之後,她依然能寫出漂亮的板書,她貼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估計字的大小,以配合寫字的右手。為了這幾行板書,她不知在家裏練了多少遍,在房門上、在硬紙板上,讓自己慢慢感覺以往所忽略的身體律動,來協調左右手之間的搭配。語音教室裏,平麵操作台上的各種按鈕也被她貼上了一小塊一小塊的膠布,作為記號。
在中國科學院外語部教學品質評量表中,博士生們為她打了98分。在畢業班的畢業留言簿上,學生深情地寫道:“楊老師,我們無法用恰當的言辭來形容您的風采,您的內涵如此豐富,您的授課如此生動,除了獲取知識外,我們還獲得了不少樂趣和做人的道理……”
楊佳說:“我從沒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站到講台上我就是個老師,我和其他老師一樣,學生要學東西,我就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給他們。”
楊佳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在工作上的出色成績,先後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十佳”和2000年度的第四屆北京“十大傑出青年”。
她說:“每個人的路都是不一樣的,但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生存欲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都應該堅強地走下去。人生雖然會碰到很多困難,甚至可能陷入絕望的境地,但是,最困惑時往往最能領悟人生的真諦。而當你走出某一段經曆後再回頭看,也許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就隨之而來了。”
坦然麵對自己缺陷的人是強者,也是智者,他們摒棄了不必要的自欺欺人,選擇從容與毫不畏懼的態度,於是幸運之神才會降臨到他們的身上。
不為無法改變的事情難過
安徒生有一則名為《老頭子總是不會錯》的童話故事:
鄉村有一對清貧的老夫婦,有一天,他們想把家中唯一值點兒錢的一匹馬拉到市場上去換點兒更有用的東西。老頭子牽著馬去趕集了,他先與人換得一頭母牛,又用母牛去換了一隻羊,再用羊換來一隻肥鵝,又把鵝換成了母雞,最後用母雞換了別人的一大袋爛蘋果。
在每次交換中,他都想給老伴一個驚喜。
當他扛著大袋子來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時,遇上兩個英國人。閑聊中他談了自己趕集的經過,兩個英國人聽得哈哈大笑,說他回去準得挨老婆子一頓揍。老頭子堅稱絕對不會,英國人就用一袋金幣打賭,三人於是一起回到老頭子家中。
老太婆見老頭子回來了,非常高興,她興奮地聽著老頭子講趕集的經過。每聽老頭子講到用一種東西換了另一種東西時,她都充滿了對老頭兒的欽佩。
她嘴裏不時地說著:“哦,我們有牛奶了!”
“羊奶也同樣好喝。”
“哦,鵝毛多漂亮!”
“哦,我們有雞蛋吃了!”
最後聽到老頭子背回一袋已經開始腐爛的蘋果時,她同樣不慍不惱,大聲說:“我們今晚就可以吃到蘋果餡餅了!”
結果,英國人輸掉了一袋金幣。
漫漫人生路,我們難免會碰到一些無法改變卻讓我們遺憾的事情,我們仍然可以有所選擇。我們可以把它們當作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否則我們隻有讓憂慮來毀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最後可能會弄得精神崩潰。
威廉·詹姆斯曾給過我們這樣的忠告:“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他說,“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或許我們需要的就是一點兒豁達,能夠承受一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既定的事實都已屬於過去,盯住眼前的損失和不幸,不如想一想將來的事情。
莎拉·班哈特可以說是最懂得怎麼去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的女人了。她一直是四大州劇院裏獨一無二的皇後——是美國觀眾最喜愛的一位女演員。後來,在她71歲那一年她破產了——所有的錢都失去了——而她的醫生、巴黎的波基教授告訴她必須把腿鋸斷。事情是這樣的,她在乘船橫渡大西洋的時候碰到暴風雨,摔倒在甲板上,使她的腿傷得很重,她染上靜脈炎、腿痙攣。那種劇烈的痛苦,使醫生覺得她的腿一定要鋸掉。這位醫生有點兒怕把這個消息告訴脾氣很壞的莎拉,然而,莎拉看了他一陣子,然後很平靜地說:“如果非這樣不可的話,那隻好這樣了。”這就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