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處世篇 修養是你的第二重身份(2)(1 / 3)

經常聽演講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演講者說“我這麼想”不如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更能拉近和對方的距離。因為“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的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種情形是“卷入效果”。

小孩子在玩耍時,經常會說“這是我的東西”或“我要這樣做”,這種說法是由於小孩子的自我顯示欲直接表現所造成的。有時在成人世界裏,也會出現如此說法,而這種人不僅無法令對方有好印象,可能在人際關係方麵也會受阻,甚至在自己所屬的團體中形成被孤立的局麵。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樣是與人交談,有的人的說話方式會令對方反感,而有的人的說話方式卻會令對方不由自主地產生妥協。

事實上,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我”在英文裏是最小的字母,千萬別把它變成你詞彙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會,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鍾內,一共用了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從而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下麵的幾點建議可供你參考。

1.盡量用“我們”代替“我”

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2.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開頭

在員工大會上,你想說:“我最近作過一項調查,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

如果你將上麵這段話的3個“我”字轉化成“我們”,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說“我”有時隻能代表你一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員工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時,以平緩的語調講

當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和,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者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是在吹噓自己。

多談論別人感興趣的話題

有許多女性,她們之所以辦不成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們不善於說話。她們與人說話時,隻注意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很少關注他人,不管別人是不是愛聽。

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也喜歡跟別人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聰明的女人一定要懂得利用這一點。

凡到牡蠣灣拜訪過西奧多·羅斯福的人,無不對他廣博的知識感到驚奇。無論對一個牧童、紐約政客,還是一位外交家,羅斯福都知道同他談些什麼。那麼羅斯福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無論什麼時候,羅斯福每接見一位來訪者,他都會在這之前的一個晚上先了解這一客人感興趣的東西,以便找到令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小李是位作者,他曾經與某出版社的主編多次進行出書條件的交涉,雖然試著想找出雙方都能滿意的條件,但是總覺得差了點兒什麼。

大概在交涉了七八次後的某一天,由於長時間的商談,雙方都感到疲倦,於是換了場所,到附近的一家咖啡館內。

主編是一個愛好打保齡球的人,而小李也喜歡這項運動,所以坐下來時,小李先開口說道:

“上個禮拜天,我到保齡球館打球,可是手風很不順,沒什麼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