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勇氣篇 給自己一個突破的機會(1)(1 / 3)

主動才不會出局

積極主動,不做機械式“按鈕”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女性要想取得成功,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積極,主動出擊。西方有句諺語:“你看見主動自覺的人了嗎?他必定站在君王的身邊。”道理也是如此,主動的人才可以得到賞識,獲得更多的機會,有效推動事情的進展。

美國一位年輕的鐵路郵遞員,和其他郵遞員一樣,用陳舊的方法分發著信件。大部分信件都是郵遞員憑不太準確的記憶挑選後發送的,因此,許多信件往往會因為記憶出現差錯而耽誤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於是,這位年輕的郵遞員開始尋找新辦法。他發明了一種把寄往某一地點的信件統一彙集起來的方法。就是這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成了他一生中意義最為深遠的事情。他的圖表和計劃引起了上司的關注。很快,他獲得了升遷的機會。5年以後,他成了鐵路郵政總局的副局長,不久又被升為局長,他從此踏上了通向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總經理職位的路途。他的名字叫西奧多·韋爾。

積極主動,作出一些突出的成績來,尤其留意一些額外的責任,關注一些本職工作之外的事——這就是韋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但是,看看我們的周圍,存在“這是老板的,我隻是打工妹(仔),做得再多、再出色,得好處的還是老板,與我沒什麼關係”想法的人多如牛毛。他們像“按鈕”一樣,撥哪兒動哪兒,天天按部就班,缺乏活力與主動性。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這種人一生都在最底層打工,升職、成功從來都與他們無緣。

成功的機會是不會白白降臨的,不管你做什麼,隻有積極主動才有獲得更多更好機會的可能。如果你總是想在別人注意時才有好的表現,那麼你永遠也無法達到你想要的成功。如果你能夠做到的比別人期望的還要多,那麼你就永遠不用擔心會沒有機會。

在任何一個企業,那些不必上級交代就自己找事做的人,那些接到任務時不會找借口的人,那些永遠也不問“怎麼辦”而是自己主動克服困難的人,很容易成事。在有升職機會時,上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些人。

獨立思考,找與自己匹配的事做

豐子愷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回,我畫了一個人牽了兩隻羊,畫了兩根繩子。有一位先生教我:‘繩子隻要畫一根。牽了一隻羊,後麵的都會跟來。’後來留心觀察,果然如此。與此雷同,趕鴨子的人把數百隻鴨子放在河裏,不用繩子係住,鴨群自能互相追隨,聚在一塊。上岸的時候,趕鴨的人隻要趕上一兩隻,其餘的都會跟上岸。”

在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也有很多:有人擺地攤賣帽子賺錢了,頓時你會發現,很多人擺起了地攤賣起了帽子;有人投資股票賺錢了,周圍的人知道後也跟著買了幾隻股……做事情不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也不獨立思考,而是一味地隨波逐流,哪兒熱就奔向哪兒,哪種方法最火就用哪種。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從眾心理”。

從眾,其實質就是一個人因受到群體的影響,最終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現象,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從眾通常表現為在認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時候,多數人怎麼看、怎麼說,自己就跟著怎麼看、怎麼說,人雲亦雲;多數人做什麼、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什麼、怎麼做,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個人若一味盲目地從眾、跟風,就會失去判斷力。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是非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女性,聽說外地招商引資,就“順應潮流”到該地投資了上千萬。兩年之後,她把所有的錢都虧掉了,最後空手而歸。

朋友問她:“你當初為什麼要到那裏去投資?”她說:“那時候,很多同行都爭先恐後地去了,大家都認為那裏的投資條件優越,大有發展前途。如果我不去的話,擔心會喪失了發展的機會。”

事例中的女性陷入了一個怪圈:別人都去做了,我必須趕快跟上。其實,不經思考的盲從,隻會帶來失敗的結果。

有這樣一種說法:同樣的一個創意、一條新路,走第一的是天才,走第二的是庸才,走第三的是蠢材,走第四的就要入棺材了。不主動開動腦筋思考,一味地從眾,跟在別人後邊走,就不可能有所創新,也不可能會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