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加城市的綠地麵積,各行各業都展現出各自的絕招,有些環保意識前衛的企業,索性把綠地搬到自己的屋頂上,花園屋頂、森林屋頂層出不窮,這樣既美化了城市,增加了綠地,又有利於城市的防暑降溫。
一座城市是一個“活”的係統,“熱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與城市環境和城市未來的發展密切相關。科學地處理“熱島效應”將有利於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處理不好既影響城市的生活質量,又不利於汙染物的驅散。
北京氣象局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氣球探空技術和數值模擬分析,對北京市進行了城市尺度的探測,專家對2000年和2010年進行了量化分析:自1980年以來,經過20年的飛速發展,到了2000年,建築物不斷地升高,熱島麵積明顯擴大,驅散汙染物需要36分鍾;對2010年,依據北京市的總體規劃,增加環城綠化帶的建設,熱島麵積縮小到接近於1980年的麵積,而自身淨化的能力也縮短在30分鍾以內完成。
這樣對2008年奧運會的北京,不管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還是來這裏參加世紀盛會的運動員和各國賓客,將會在這座美麗的古都盡情地渡過碧水、藍天,清風撲麵的日子。再也感受不到城市熱島帶來的負麵效果。
實際上城市熱島還遭遇一個夜間殺手——逆溫層。它往往出現在日落之後,消失在日出之前那些大多數的無風日子裏。這個無色透明的大氣罩將汙染物籠罩在城市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直接影響大氣質量。熱島環流就像鍋蓋一樣將城市罩住,使城市悶熱難耐。
白天,城市的氣溫被太陽和熱島環流的“加熱”升高,日落以後,城市失去了太陽烘烤,地表空氣也會迅速地降下溫度,那些白天蓄了熱的“加熱爐”們還繼續散發著剩餘的熱量,這些餘熱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加熱著冷空氣,通過分子之間的相互接觸,一個一個地傳送著熱量,這種分子間加熱的地表氣溫比起200~300米高的氣溫還是涼了很多,因此出現的上升氣流不是釋放熱量,逐漸降溫,而是逐漸地升溫,於是形成了逆溫層。逆溫層如同一床巨大的被子懸浮在城市和郊區的上空,它抑製著空氣的上下流動,也阻擋了鄉村風的湧入。在這個穹頂形的溫蓋下麵,那些本該被稀釋的汙染物越來越多地堆積在我們的周圍。
在我國遼闊的版圖上,身受“逆溫層”之苦的城市不乏其例。甘肅省蘭州市被群山環抱著,這裏是一個幾乎封閉的河穀盆地,東西狹長,南北較窄,黃河從中間穿過。受蒙古高壓的控製,蘭州市區風速小,天氣穩定。特別是冬季,無風天出現的頻率很高,降水量又少,幹、熱尤為突出,市區的熱島效應表現極強;厚厚的逆溫層,如同鍋蓋一般,嚴嚴實實地罩在蘭州城的上空,流通不起來的空氣,沒有能力稀釋擴散被汙染的大氣。為此蘭州市政府把“藍天工程”放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首位,加強城市綠化的建設,改變燃料構成和供熱方式,用電、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等取代煙煤,大力開發利用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減少不必要的人為汙染。
針對蘭州市常年刮東風的特點,有專家大膽提議:通過改變這裏的地形,增加通風量。將東部峽口附近的山頭削平,並填人溝內,這樣不足1千米的東部峽口被拓寬為4千米左右的平坦地區,盛行的東風被引進了市區,大大地改善了市區的通風條件,降低了熱島效應,改善了逆溫層的持續時間,減少了大氣汙染。
對於城市熱島,隻有當鄉村風大範圍的風速達到3米/秒以上時,才能加速城鄉的熱力環流,減輕城市空氣的混濁程度,給城市不斷注入清新涼爽的清風。要實現這個目標,大麵積地設置綠地,不斷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麵積,才能改善城市局部區域氣候環境,減緩城市的“熱島效應”。
知識點
密度
密度是物質的質量跟它的體積的比值。過去稱為比重。如純水在標準大氣壓下的最大密度(溫度3.98℃時的密度)為999.972kg/m3。對於氣體是指氣體的分子量同空氣的分子量(28.9644)的比值。
延伸閱讀
副熱帶,也稱亞熱帶。位置在地球南、北緯約25°~35°之間。是地球上的一種氣候地帶。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是其夏季與熱帶相似,但冬季明顯比熱帶冷。最冷月平均溫度在0℃以上。亞熱帶分冷、熱兩季。亞熱帶又可分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