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此詩寫的是“幽浮”,但我以為他是在描寫月食現象,所謂“妖物”,是時人不懂月食原理的恐懼猜想。
古人曾親見UFO
(蘇東坡《遊金山寺》)不是鬼不是人究竟是何物?不說蘇東坡當時夜遊鎮江的金山寺時,在月黑星稀的二更,忽見江中亮起一團火的奇遇深感迷惑,今人也是迷惑的。因為這樣的景觀今人看了還是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而仍是猜測這樣的不明物可能為UFO,即外星人。
外星人之謎是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其是否存在、究竟是什麼樣子等爭執從來沒塵埃落定過,但是從古至今,對那些被今人視為UFO的不明物,古籍、書畫中有頗多記載。
唐朝人段成式所撰的《酉陽雜俎》卷一第三十八則記有大約發生在公元823年前後的UFO事件,指唐穆宗“長慶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見林中光屬天,如疋布,其人尋視之,見一金背蝦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員外郎張周封嚐說此事,忘人姓名。”此事在《學津》《津逮》《稗海》各書中也都記載,工部員外郎這位政府高官都在說,可見是一件確實的事。文中重點是用“金背蝦蟆”來形容此物的形狀,的確和飛碟一樣,而且放出的光芒能照天,確確實實是一個發強光的UFO。
唐朝的《洞天集》也另有一則。公元880年,“唐僖宗廣明一年,嚴遵仙槎,唐置之於麟德殿,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蠹。李德裕截細枝尺餘,刻為道像,往往飛去複來,廣明以來失之,槎亦飛去。”嚴遵名君平,漢時成都人,是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槎”就是船的意思,指當時有一個長五十餘尺的“仙船”,很堅硬,發出機械式的聲音,常常飛來飛去,後來就飛走了。
宋朝人洪邁所撰的《夷堅誌》壬卷第叁有一篇“夜見光景”,描寫1195年左右,宋寧宗慶元初年間,“臨川劉彥立兄弟二人,一夕,屋後鬆樹上圓光如日,高去地二丈餘,即之則晦。個日頭忽起,從前山高出二丈,所照草木皆可辨,隻比色間色赤耳……如日夜出,色炎如火,附於地,犬吠逐之,光際地避隱。”明朝國師劉伯溫在1360年前後的一個七月十五夜,曾見過UFO,寫了一首“月蝕詩”來紀念:“……招指坤月堅日,大月如盤海中出,不知妖怪從何來,惝恍初驚天眼聯,兒童走報開戶看,城角咿鳴聲未卒……”這是一個從海中飛出來的形狀如盤的“大月”,完全符合飛碟現象。
宋朝人龐元英所撰的《文昌雜錄》記有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至1085年)秘書少監孫莘老的UFO事件,“莊居在高郵新開湖邊,一夕陰晦,莊客報湖中珠見,與數人同行小草徑中,至水際,見微有光彩,俄而明如月,陰霧中人麵相睹。忽見畔給如蘆席大,一殼浮水上,一殼如帆狀,其疾如風。
舟子飛小艇競逐之,終不可及,既遠乃沒。”
比如清代畫家吳友如約作於1892年(光緒十八年)的畫作《赤焰騰空》,就被人們認為是一篇詳細生動的UFO目擊報告。《赤焰騰空》的畫麵上繪有許多身著長袍馬褂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橋頭,仰望空中一團火球。吳友如在畫麵上方落款寫到:“九月二十八日,晚間八點鍾時,金陵(今南京市)城南,偶忽見火毯(即球)一團,自西向東,型如巨卵,色紅而無光,飄蕩半空,其行甚緩。維時浮雲蔽空,天色昏暗。舉頭仰視,甚覺分明,立朱雀橋上,翹首踮足者不下數百人。約一炊許漸遠漸減。有謂流星過境者,然星之馳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遠,自有而無,甚屬濡滯,則非星馳可知。有謂兒童放天燈者,是夜風暴向北吹,此球轉向東去,則非天登又可知。眾口紛紛,窮於推測。有一叟雲,是物初起時微覺有聲,非靜聽不覺也,係由南門外騰越而來者。嘻,異矣!”火球掠過南京城的具體時間、地點、目擊人數、火球大小、顏色、發光強調、飛行速度等,吳友如在題記中都做了記載。《赤焰騰空》也被認為是中國最早關於UFO的圖畫之一,成為今人研究UFO的一則珍貴的曆史資料。
其實早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就記載過一件與火星人接觸的故事。據說那是在三國時期的吳國,一群玩耍的小孩中出現一個身高四尺,身穿藍衣,長相很怪異的孩子。這個藍衣孩子對其他小孩說,自己是火星人,因為看地球上的孩子玩得開心,所以才下來看看他們。還說將來天下要歸司馬氏所有。
有個孩子跑去將此事告訴家中大人。當大人趕來時,火星人縮身跳到空中,隻見一塊白色的絹布拖著長長的帶子向高空飛去。後來,火星人的預言得到了實現,果然是司馬氏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麵。
另外,《宋史五行史》記載,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現了一高約丈餘、雞首人身的不明物,從高空而降,大白天在田野上行走,還試圖與人交談。《五行誌》中也記載了清朝康熙十二年三月時,當時有人看到過一個黑麵人在空中飛馳,紅光閃閃的,如同在空中放火。官府捕快聞訊而來,想對其進行追捕時,黑麵人忽然不見了蹤影。
這樣看起來怪誕不經的事,在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中,確實有過不少的記載,為懸而未解的外星人之謎更加增添了神奇的色彩,也為後人研究外星人提供了寶貴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