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會寄存病毒的抗菌纖維(1 / 2)

紡織品因受微生物侵蝕而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每年全球範圍的紡織品生產廠商和消費者因此而遭受的經濟損失也是相當驚人的。不僅如此,隨著纖維製品,特別是合成纖維製品在工業領域應用的不斷擴大,微生物對纖維製品的侵蝕所可能造成的危害也難以估量。由於普通紡織品並無殺菌作用,在人們的日常使用中可能成為各種致病菌繁殖的“溫床”,反過來又會造成人體皮膚表麵的菌群失調。此外,沾染在紡織品上的細菌,會催化代謝或分解出各種低級脂肪酸、氨和其他有刺激性臭味的揮發性化合物,加上細菌本身的分泌物和屍骸的腐敗氣味,使紡織品產生各種令人厭惡的氣味,影響衛生。某些致病菌的傳播除了直接接觸以外,更多的是通過間接方式傳播的。某些帶菌病人或是健康的帶菌人通過接觸或者咳嗽、噴嚏、口水、鼻涕、痰會將致病菌沾染到各種物體上再傳播到別人甚至自己適合於該致病菌繁殖的人體部位而引起疾病,這其中,紡織品是一個重要的傳播媒體,尤其是在某些公共場所,如醫院、賓館、飯店、浴室等。有資料表明,世界各國醫療單位發生交叉感染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各國感染率約為3%~17%。這其中,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交叉和重複感染正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日本等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開始進行紡織品的抗菌整理技術研究,這種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對紡織品抗菌的可行性和實用價值等方麵。到70年代中期,早期的抗菌紡織品已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其所采用的抗菌整理劑主要為有機金屬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雖然抗菌效果較為理想,但有關對人體的安全性問題逐漸引起廣泛的爭議。70年代中期以後,低毒性衛生整理劑的開發獲得突破性進展,比較著名的有道康寧的有機矽季銨鹽(DC5700)、三木裏研的芳香鹵代化合物等。

以後整理方法加工抗菌防臭紡織品經曆了浸漬、塗層(黏合)、樹脂整理和接枝鍵合等工藝發展過程。由於其工藝簡單、抗菌劑選擇餘地大、適用性廣等特點而迅速得到廣泛應用,但一些在抗菌紡織品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如抗菌效果的耐久性問題、溶出物對人體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對織物風格的影響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後期,抗菌纖維開始嶄露頭角。抗菌纖維通常是將抗菌添加劑通過共混的方法加到纖維內部或表層以內的部分,或者通過化學方法使之固定在纖維表麵。這樣不僅使抗菌劑不易脫落,而且能通過纖維內部的擴散平衡,保持持久的抗菌效果。1984年,日本品川燃料公司首次開發成功以含銀沸石為代表的無機抗菌劑,為抗菌纖維的研究開發奠定了基礎。與抗菌整理織物相比,抗菌纖維顯示出更大的優點,其抗菌性能優良、耐久性(耐洗性)好、安全性高並且使用舒適。同時,在土工、海洋漁業和工程、汽車、飛機、電線電纜、家用電器、通信器材、各種篷帆織物、填充材料等應用領域有著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抗菌紡織品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抗菌纖維階段。由於抗菌纖維的開發涉及紡織、化學、生物、高分子和測試分析等多個學科領域,綜合技術含量和應用的難度更高,從全球範圍看正在進入成熟期。現在國際上抗菌纖維的開發已經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常規化學纖維品種,其中有不少已實現產業化規模的生產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