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長的腦袋,還有皇甫思平要求竇融出兵的信,幾乎是同時送到汧陽城,呈上竇融的案頭,蘇文廣一見族弟死不瞑目的腦袋,立即暴怒瘋狂起來,手按劍柄強要求竇融出兵,這一次因為知道皇甫思平所帶的援軍已到,已經攻破華亭城,截斷安西軍後路的原因,所以其它關中世家在軍中的代表,又是一次態度轉變,認為安西軍已經被合圍,有機可乘,所以有許多卻又是站到蘇文廣一邊,同意出兵。
此時在汧陽城,經過這幾天的等待,已經聚集起超過十五萬大軍,當然其中十萬都是臨時征募的材官部隊,沒有多少戰鬥力的,真正擁有能與安西軍對陣實力的隻有那先到的五萬關中軍,但十五萬人聚集在一起,那無邊無際的感覺和排山倒海的聲勢,還是讓在汧陽城的大部分關中將領,都是信心滿滿,均是心中想著,自己手握如此龐大的大軍,即便是不能力敵侵略如火的安西軍,但必定是能自保的,所以紛紛都是將先前對安西軍的恐懼和小心謹慎的想法拋之腦後,極力主戰。
關中軍的最高統領竇融,雖然心中仍然疑慮重重,極為懷疑眼前這極為有利的情勢,是安西軍故意的,是一個請君入甕的計策,但竇融這一次明白在群情激奮下,他也無力阻止,而且竇融在臨行前,其家主竇隆曾經囑咐過他,能抵擋安西軍便抵擋,為竇家獲取威望,如果不能抵擋,就不要抵擋,盡量保證竇家的私兵,讓其它關中家族去衝鋒陷陣,同樣也是為竇家爭取力量。
竇融幾乎沒有多想,就同意了出兵之舉,暗地裏竇融給竇家私兵的領軍將領下令,在事不可為下,一定不得死命抵抗,可以投降,不止是竇融有這個覺悟,其餘幾個關中世家中有人精,雖然沒有竇家那樣得到太多信息,但同樣有這清醒認識的,暗中也是下令手下不必拚生博死。
就這樣在各懷鬼胎,不齊心更不協力下,雲集在汧陽城的十五萬關中軍中的十二萬,在竇融的率領下,向北方的汧源城開拔,起先雖然軍中的關中世家子弟們群情激奮,信心滿滿,而包括竇融等明智之人,也擁有兵敗的覺悟,但因為對安西就的顧忌,行軍的速度並不快,展現出來的威勢也是並不足。
直到大軍行至半路,聽到皇甫思平派人來報,聽到良原城也是已經被北地軍所攻破,十萬安西軍徹底被截斷後路後,北上的關中軍才徹底放開膽子,加速行軍,雄赳赳氣昂昂的向汧源城壓去。
汧陽城到汧源城的距離不過百裏,雖然因為關中軍一直作為守境安民的部隊,外出作戰的機會極少,缺乏長途行軍的曆練,所以行軍速度比安西軍差了一大截,但不過兩天時間,就來到位於汧陽城與汧源城的中間小邑潘石,這小城與南北的汧源和汧陽這兩座大城不同,它位於汧水的右岸,而汧源和汧陽都是位於汧水的左岸,有一條大官道連接。
雖然這潘石算不上是地理要衝,它的存在並不阻礙關中軍攻打汧源城,而且因為有汧水的阻隔,潘石城中的安西軍,也是很難出城到左岸來襲擾或是截斷關中軍後路的,對於關中軍來說這座潘石小城並非首要也並非必要攻克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