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包鋼法和覆土燒刃(1 / 2)

用灌鋼法煉出的鋼鐵,除了比用炒鋼法煉出來的品質要好上一點外,這種煉鋼法最大的優點還是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大幅縮短冶煉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鋼鐵的產量。

用了灌鋼法後,配屬給大石武庫的的兩座新造冶煉廠,一月能生產的鋼鐵是用普通炒鋼法的四倍,基本能滿足現在李錚擴軍所需,隨著被李錚丟入兩座冶煉廠中漢人工匠和工人逐漸更為熟悉灌鋼法後,產量還會提高,到時就能夠有餘出的部分,打造出一批鋼鐵農具或是其它工具給李錚領導的漢民們了。

因為安西除了雙河鎮以外都並不產鐵礦,而且外部又多是想要置大漢安西於死地的敵人,所以大漢安西各鎮從外部獲取鐵料的途徑早已斷絕,因此安西境內鐵料非常缺乏,價錢也很高,導致許多漢民的勞動工具竟然退化為落後的木石之器,勞動效率大大降低,這讓李錚很是看不過眼,下定決心要去改變。

除了給自己的領民免費發放鋼鐵工具外,李錚還想著將來要低價向安西其餘各鎮的漢民傾銷一匹鋼鐵工具,收買人心之餘,也是讓這些勤勞的漢民在勞動時更輕鬆一點。

當然造鋼鐵工具造福百姓都是以後的事,但現在的李錚所領導的軍隊和勢力還不到休養生息的時刻,需要的是殺人利器,所以李錚在點了灌鋼法後,立即就是點下製作出橫刀所需的另外兩項關鍵技術“包鋼法”和“覆土燒刃”技術。

包鋼法是一種華夏古人發明的刀劍製作工藝,一般是在鑄刀時在刀身使用硬度較低、韌性好的鋼材在刀刃部分使用硬度較高的鋼材,這樣製作出來的刀,刀鋒鋒利堅固,但刀身卻是擁有很好的柔韌性,讓刀劍更具殺傷力也更為堅固,不易折斷。

而為了讓刀劍更為鋒利,達到削鐵如泥的境界,古代勤勞並富有創新精神的華夏工匠,還會在刀劍淬火階段使用覆土燒刃這項技術。

所謂覆土燒刃,就是以調配的特殊泥土覆蓋刀身上不需要高硬度的部位,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的刀刃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的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刀刃部位不同,從而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在刀刃硬度高的情況下,依舊能保持刀身的良好韌性,使得用此種方法製造出來的刀,能夠承受大力劈砍的巨力,不會輕易折斷。

用灌鋼法煉出品質極高的鋼鐵,並且運用包鋼法和覆土燒刃等技術鑄造刀劍後,華夏曆史上最凶殘的兩種刀,也就應運而生了,它們就是橫刀和陌刀。

陌刀雖然更凶殘,但他的製造難度過大,用武庫生產消耗的工時過多,對於現在急需足量武器裝備軍隊的李錚來說,現在生產雖然威力強大但功用單一,並對使用者身體條件要求苛刻的陌刀,有些得不償失,所以現階段李錚隻打算製造橫刀。

李錚下令從大石武庫生產出來的橫刀,長為80到90厘米間,刃長60到70厘米間,厚度6到8毫米,寬度3到4厘米,與環首刀一樣是直刃刀,刀身重心靠前,持刀者即能單手揮砍,亦可雙手劈斬,是近戰大殺器,而且橫刀與環首刀不同的是,它的刀尖是被鑄造成類似利劍劍尖的形狀,所以橫刀雖然是刀,但也可以像劍那樣刺擊,加上橫刀本身的高硬度,破甲能力能力非常強,雙手握刀推刺出去後,普通金屬甲胄肯定是抵擋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