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魁單於想的這個計劃,倒的確是很可行,因為那北部草葉雖然野蠻的草原民族橫行,凶險異常,但與數萬大軍相比,如果隻是一支十幾人或是幾十人,而且是經過喬裝打扮小隊伍的話,就不那麼引人注目,能夠吸引大部分遊牧軍的圍攻,能夠有非常大的幾率逃出生天。
但這樣做的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首先會讓翳魁單於背上拋軍棄部,膽小怯懦的罵名,對翳魁單於的名聲是極大的打擊,在遊牧民族中,一個首領是否聰明,是否仁慈不是最緊要的,但沒有勇力無力,沒有當但,在臨危之際逃跑,卻是一個遊牧部族首領的大忌,會被攻訐,甚至是直接眾叛親離,趕下首領之位。
而且即便翳魁單於拋棄軍隊,冒險穿越凶險的北部草原,回到了酒泉郡後,他通過狡辯和謊言的方式,讓酒泉的部眾,相信他並非是拋棄了部隊,而是死戰逃脫,不會受到攻訐和眾叛親離,被趕下單於之位,但他也是沒有了任何與禿發紇那競爭的資本,如果禿發紇那真如翳魁單於所想的那樣野心勃勃,覬覦單於之位的話,翳魁單於拋棄親信部眾回酒泉郡無疑是自投羅,不是被禿發紇那囚禁,就是被ns。
因為禿發紇那一直是酒泉郡的守將,在當地禿發部軍隊和部民中有極高的威望,如果翳魁單於不帶大量自己親信軍隊和部民去酒泉郡的話,他根本沒有與在他眼中心懷叵測禿發紇那相抗衡的資本,更不要說是n了。
正因為有這些迫切的內憂,所以翳魁單於雖然是羞憤於這個安西提出的看起來極為有損他和他的禿發部顏麵的提議,但最後還是在掙紮一番後點頭同意了。
在翳魁單於同意後,安西與禿發部之間短暫的停戰議和也達成了,幾天之後,雙方的最高統領,禿發部單於翳魁單於和安西大都護李錚,在折羅漫山之南的一條小河納水處締結為期一年,被後世稱為納水之約的停戰合約,並立馬將整個合約內容向整個中亞宣揚。
這種逼迫敵人簽訂城下之盟之事,無疑對於安西軍是極為光榮之事,但其實這對外大肆宣揚納水之約之事,卻不是李錚的意願,而是翳魁單於的特意要求。
因為那翳魁單於雖然相信李錚和安西軍會遵守承諾,不會在己方軍隊按照納水之約的內容,無條件撤出讓出折羅漫山後,出爾反爾攻擊圍殲再無堅城守護,再不握有安西命門的己方軍隊,因為那會讓大漢安西徹底失信天下,以後很難再有人投降安西,再有勢力與安西簽訂任何條約。
但為了以防萬一,翳魁單於還是要為自己和自己的軍隊部眾上一道保險,才要求將納水之約詔告整個中亞,讓安西違約的代價越大,安西更不敢出爾反爾。
這其實是翳魁單於多慮了,李錚和安西軍根本就沒有想過出爾反爾,聚殲翳魁單於所率軍隊之事,他還希望翳魁單於能率領他那些固執糊塗的老臣老將回東麵,好破壞禿發部與南安羌部之間的議和。
安西軍和禿發軍兩方,都迫切的想實現自己的目地,所以納水之約的履行速度極快,就在合約簽署的兩天後,第一批要撤往東麵的禿發軍,就已經通過玉門關,雖然中間也發生一些不愉快,比如恥辱撤退的禿發軍士兵不忿,沿途破壞,甚至是挑釁妄圖攻擊安西軍士兵,引發大戰,破壞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