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雖然呼延家已經不得不上安西這輛戰車,與安西結盟,並且對突厥太魯部發動戰爭了,但這事事關家族的興亡,不可不慎重,所以呼延攸並沒有當場大營李智甫,而是在與族中老人和一些核心成員足足商議了三日後,才做出最後的決定,決定賭一把,與安西結盟。
於是在又經過一輪討價還價後,雙方終於是將結盟之事談定,為了節省時間,盡快確定與呼延氏結盟,將呼延氏徹底拉上己方的戰車,李智甫也是忍受了呼延家最後的訛詐,將支援給呼延氏的兵甲數量,提高到橫刀三萬把,明光甲一萬副、神臂弩一萬把,另外還有舊式兵甲玄鐵甲兩萬副,鱗甲和鎖子甲兩萬副,騎弓三萬把,精鐵箭矢百萬支的程度,已經接近李錚當初給李智甫定的那個支援武器數量界限。
而且除了武器裝備外,安西和呼延氏之間還有一係列關於貿易的協約,因為在與安西的盟約公布後,知道皇甫思平必定與自己反目成仇,斷絕九原郡通往大漢內地的商路,所以呼延家要求安西必定要為九原出產的貨物提供出路,同時還每年必須輸入大量的鐵料、布帛絲絹。藥材還有精良兵甲等九原郡所需的物資,雖然看似是呼延家抓著安西要急於結盟這一點,獅子大開口讓安西大出血,但其實實質上,還是安西賺了,因為安西在付出如此多代價後,安西與呼延氏之間不再是僅僅借道那麼簡單了,而是真正結成了同盟。
在合約簽署後,呼延攸立即向李智甫表示,對於偷襲受降城之事,同盟呼延氏也會派兵相助,同時會為安西遠襲的部隊提供糧秣支援,呼延氏所掌控的九原郡也是處於富裕的河套之地,雖然不如靈武郡那樣豐饒,但每年產出的糧食也是極多,呼延氏多有積蓄,豪言向李智甫表示,足可以養安西派遣來的三萬遠襲部隊一年。
這對於安西軍來說無疑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好消息,因為雖然李錚和上官桀所製定的偷襲大軍,是走大沙漠北麵沒有被沙漠覆蓋之地,路上會減少損耗,但即便是如此,據李錚和上官桀的估算,如果真要三萬遠襲大軍完成長途行軍攻破受降城,而後還要返回,所需的糧秣,就必須得用兩三萬匹馱馬攜帶。
在行軍路線的沙漠北部草場有限,馱馬不可多帶的情況下,糧秣攜帶的多了,那麼一些諸如三弓床弩和投石機等重型攻城器械就不能帶了,無疑是會增加安西軍攻打受降城的難度,所以李錚當初在李智甫出使九原時,就囑咐他最好要與呼延氏達成協議,在借道的同時,最好能夠從九原買到糧秣。
但讓李智甫沒有想到的是,還沒等他施展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呼延氏竟然就因為自己貪心安西的優質兵甲,而將提供糧食這一條加到了合約書上,除此之外,另外讓李智甫省下大量口水的是,呼延氏竟然願意直接就派兵相助。
顯然呼延氏很是眼饞突厥太魯部囤積在受降城內的物資,所以也與安西達成了攻破受降城後二八分受降城內物質的協議,雖然為了這次西征,阿史那特勒一定是在受降城中囤積大批物資,但安西軍根本看不上眼,而且即便按照原來的計劃突襲成功受降城後,因為帶不走,這批物資也是要被安西軍焚毀大半的,與其燒為灰燼,倒不如是便宜新盟友,好增強呼延氏的實力,讓呼延氏與狼子野心的仆固氏鬥得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