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個老朋友名叫虞任,生下個女兒剛滿兩周歲,長得玲瓏可愛。艾子見了十分喜歡,便對虞任說道:“你女兒這麼惹人喜歡,我想為我的兒子跟你提親,先給他們把事定下,然後等他們長大後再結婚,你看能不能同意?”

虞任也挺高興,問:“你的愛子幾歲啦?”

“4歲。”艾子回答。

“什麼!”虞任沉下臉來,“你想要我的小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嗎?”

艾子聽完虞任的話後,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於是就問他:“你這話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明白,我兒子怎麼會是一個老頭子呢?”

虞任恨恨地說:“你還裝糊塗。你兒子4歲,我女兒2歲,你兒子足足要比我女兒大一倍年紀。倘若我女兒20歲出嫁,你兒子就已經40歲了,要是不幸再耽擱到25歲出嫁,你兒子就已50歲啦,你不是想叫我家小女去配一個老頭子嗎?”

艾子聽完虞任的解釋後,真是哭笑不得。

在錯誤的前提上,隻能推出錯誤的結論。把暫時的、偶然的現象,認做自然的、永久的規律,也一定會犯類似的錯誤。

泥像歎苦

路旁有座小神廟,香案上供奉著孔子、太上老君和釋迦牟尼的三尊泥塑像。

道士跨進廟門,一見老君的泥像放在旁邊,便破口罵道:“好不混賬,我教祖乃是玄聖之首,怎能放在一旁?”說罷,捋起袍袖,就把老君的泥像搬到香案正中。

老和尚走進廟裏,合掌念道:“阿彌陀佛,如來至尊,安能在下?”念完,就哼哧哼哧地把釋迦牟尼的泥像抱到中間。

不久,踱將進來一個秀才,搖頭哼道:“孔夫子乃萬世師表,理當居首,這是誰竟然把孔聖的像放在旁邊,成何體統。”說罷,就把孔子的泥像移到香案正中。

就這樣,見一個,搬一個,搬來搬去,把泥像外麵的彩皮都搬落了,露出一塊塊難看的黃泥巴。

三位泥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歎息說:“你我本來好好的,卻被人們搬來搬去,弄得缺腿少胳膊的。”

現在為個人或小團體、小宗派的利益而拚命爭地位、排名次的人是大有人在。一件事物,人們會給予怎樣的評價,這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而不是靠主觀的褒貶。

以羊換牛

一天,齊宣王正坐在堂上看書,無意中看到堂下有個仆人正牽著一頭渾身發抖的黃牛經過,宣王見了,放下書問道:“你這是幹什麼?要把牛牽到哪裏去?”

仆役回答:“今天是祭祀日,殺牛祭神。”

宣王看看那頭牛哆哆嗦嗦的害怕樣子,對仆役說:“放了它,寡人看它很可憐,不忍心殺死它,再說它也沒有罪過就要送它去死,這有悖仁慈。”

仆役問道:“把牛放了,神還要不要祭呢?”

宣王沉吟了一番說:“神怎麼能不祭?這樣吧,殺一頭羊來替牛祭神。”

以某一件物品去代替另一件物品,看起來是很善良的舉動,但是實際上本質都沒有發生改變。

罰人吃肉

唐朝有個皇族的後裔叫李裁仁,由於當時戰爭四起,所以百姓們都沒有安定的日子過,為了逃避戰亂,李載仁跑到江陵高季興那裏,做了個觀察推官。他生性迂腐,行動緩慢,從不吃豬肉。

有一次,他將要去接受上司的召見,剛上馬,家裏的仆人打架了。李載仁大怒,叫人立即從廚房裏拿來大餅和豬肉,讓打架的人當著他的麵吃下去,並且警告說:“以後如果膽敢再打架,一定要在豬肉裏加上酥油來重重地懲罰你們!”

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別人非常喜歡也說不定;如果用別人喜歡的事情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去懲罰別人,那是一種恩蠢的行為。

一錢莫救

從前有一個人,性格極為吝嗇,不光對別人吝嗇,對自己也是如此。有一次,在外出的路上,遇上河水忽然上漲,吝嗇人不肯出擺渡錢,他自己冒著生命危險涉水。

誰知他剛到河中的時候,水勢突然凶猛起來,他被衝倒了,在水中漂流了大概半裏路。

他的兒子在岸上,十分著急,卻幫不上忙,隻得尋找船隻去救助。船夫出價,要一錢才肯前去救助,可是兒子隻同意出價五分,為了爭執渡船的價錢相持了好長時間,而且一直沒有決斷。

這時候,落水人在垂死的緊要關頭還對著他的兒子大聲呼喊:“我的兒子呀!如果出價五分就來救,一錢就不要來救!”

不要把錢看得太重,讓自己成了守財奴。

莫砍虎皮

有個樵夫在砍柴回來的路上看到一隻老虎把自己的父親銜在口中,樵夫慌忙拿起手中的斧頭就去追老虎。

正當樵夫準備舉斧劈向老虎的背時,他父親在虎口裏高喊:“我的兒,我的兒!你要砍,隻砍虎腳,不可砍壞了虎皮。虎皮值錢,可以賣很多銀子,要毀了虎皮,就賣不了太多錢!”

財迷心竅,被錢財蒙蔽了眼睛的人隻會成為金錢的奴隸。

東食西宿

戰國時,齊國有個姑娘到了該出嫁的年齡,有兩家人同時送來聘禮給這姑娘家,向她父母求婚。

東麵人家的兒子長得又矮又醜,可是家中富有錢財;西麵人家的兒子呢?倒是一表人才,隻是家境貧苦。姑娘家的父母左右盤算,還是決定不下來,便把女兒喚到堂上,叫她自己拿定主意。

父親見女兒低頭紅臉,一副羞羞答答的樣子,便說:“你要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就袒露手表示一下吧,喜歡東家兒子,就袒露右邊;愛上西家兒子,就袒露左邊。”

姑娘怔了半天,才解開衣襟,把兩邊的手臂都袒露出來。

“這是什麼意思?”父母驚詫地問。

“我……”姑娘忸忸怩怩地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知足者常樂,有些貪得無厭的人什麼好處都想得到。

薑從樹生

楚國有個人一輩子沒見過生薑。

有一次上街看見有人在賣薑,感到很新奇,便托著下巴在一旁端詳了好半天,然後對別人說:“這東西一定是在樹上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