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終於敢看我了?(2 / 3)

他鄭重地說著,卻讓她忍不住發笑。

“如果有人改邪歸正,那麼他從前犯下的罪業,真的就沒人會繼續追究了嗎?對正道之人,哪怕為了顏麵,他們這些所謂名門大派裝也會裝得寬宏大量。但對所謂魔教,他們卻一直寧殺勿縱。別忘記……”

她將視線投向遠處的嶽州方向:“就在那數百裏外嶽州城的嶽陽樓中,你的師門長輩和你的師弟妹們正要與天下豪傑共議如何鏟除我,說不定他們正等著你這個八派的驕傲出席。難道你打算在這種群情激奮的時候,拉著我去告訴他們:看,這就是你們一直要追殺的魔教教主,她現在要改邪歸正,所以你們可以取消這項活動了?”

說到這裏,她輕笑起來,回頭看向李琅軒,就好像過去三年裏同葉瞎子開玩笑時那般語氣隨意地笑道:“你說,到時他們是會因為你我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讓前事一筆勾銷呢……還是勸你不要太天真,不要被魔教妖女的花言巧語蠱惑,然後要求你同他們一起將我誅殺,以證你除魔衛道的決心?”

玉微瀾說的那些,正是從前真實發生過的。

就在數十年前,便曾有邀月教中女子不惜自廢辛苦練到六層的千機毒指,隻為能恢複原有的美貌,嫁與八派中的情郎。

然而,最終她卻被始亂終棄。對方的目的不過是來誆騙邀月教機密,在任務達成後便即翻臉。那女子在情郎劍下含恨而終,邀月教也因機密被竊取,被八派聯盟一直打入老巢,死傷無數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一直到玉微瀾接手教主之位時,邀月教已經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回顧過去的數百年,這樣的事情也並非隻此一樁。甚至正道武林也曾有一度差點為邀月教所覆滅……

玉微瀾觀察著李琅軒的表情,再度笑問:“你說,到那時候,你會怎麼做?”

——是聽從師門的命令,還是遵守為她護法的誓言?

從前不是沒有過想回頭是岸的邀月教徒,希冀投奔光明。也不是沒有心存善意的八派人士,欲圖感化作惡多端的邀月教眾。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邀月教與八派的糾葛太過深,解決紛爭又豈是一兩人的力量可以實現?所以至今未有一個八派中人真的能夠普渡眾生,化幹戈為玉帛。也從未有一個邀月教徒能夠真的立地成佛,得到救贖。

因此,在玉微瀾這樣提問的時候,李琅軒發現自己竟一時無言以對。

他自幼受師門教誨,深知自己那些長輩們平日裏和藹可親,但一旦涉及魔教相關事宜,立時會變得嫉惡如仇,恨不能將每一個遇到的魔教之輩碎屍萬段。

若真有那天,他該怎麼選擇?

李琅軒又控製不住地低頭輕咳起來。

曾幾何時,他自己又何嚐不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誓要除盡邀月教中人?

那年在輸掉賭約後,雖然因君子重然諾的緣故,他被迫潛身邀月教中做了自己最憎惡的邀月教主的護法長老。但一直以來都是八派翹楚而生性驕傲的他,內心深覺這是此生的奇恥大辱。

他封起自己最愛的神劍步光,固執地閉起雙目,立誓隻要身在那醃臢的邀月教中一天,便不會睜開眼睛,看到愧對八派和自己心中道義的事情發生。

若不是在那之後三年間日複一日的相處,隨著了解的深入,他又怎麼漸漸會有所改觀?

李琅軒看向麵前滿臉疙瘩膿包眼角還隱現黑斑的少女,深淵般的眸底有絲暗湧。

這張任誰看到都會覺得白日見鬼、嚇得吃不下飯的臉,他曾經看到過還未完全被毒素侵蝕時的模樣,也因此心中越發複雜莫名。

是什麼樣的毅力和決心讓這樣一個二十都不到的少女,寧願日日把自己關在陰寒的洞穴中用各種劇毒練功,任憑自己變得麵目全非都不放棄?

哪怕因經受不住毒素蔓延全身的劇痛而咬得滿嘴是血,用頭一次次撞在洞中的堅冰上,直到暈死過去。

她甚至未曾流過一滴淚,反而會調侃地笑說:“葉瞎子,哭泣是世上最沒用的東西。這年頭靠山山倒、靠水水流,我隻有靠自己。”

在她這個年紀,他那些八派中的師妹們都還天真爛漫著。她卻可以笑著說出這樣的話來。

他從未見過如此倔強而頑強的女孩。

哪怕她是自己從前一直認定殺之而後快的宿敵,他卻禁不住有了絲心疼的感覺。

咳了許久,李琅軒才用咳得有些沙啞的聲音輕聲道:“不管怎樣,我都會試一試!哪怕是為了履行護你十年的那個誓言。”聲音雖輕,卻帶著無比的決心。

玉微瀾側過了頭去,忽然不想弄明白他此時眼中的含義。

她曾許多次想象過當李琅軒睜開眼時,幽深雙眸中映著她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卻忘記了自己如今醜到令人驚歎的麵容,會因此形成多麼強烈的對比。

她不再與他對視,側頭望著枝椏間露出的零碎天空,輕歎了聲:“可是,我卻不願同你冒這個險……”

冬日的天空晴朗、清透、高遠,此時卻在天際有小小的紅光一閃而過。

玉微瀾不禁皺眉,她記得上次也看到過這樣的信號。這似乎是八派的聯係方式之一,而發出的方向恰恰是嶽州那邊。

她回過頭,發現李琅軒也在皺眉望著天際,忽然他伸手握住了她的。

“嶽州那邊發現了魔教的蹤跡,你不想去看看嗎?”李琅軒輕咳兩聲後,說出了一個讓她拒絕不了的提議。

看來危險終究是要去冒一冒的,雖然目的可能不同了。

嶽州城外本是古時的雲夢澤所在,而如今那片曾一度汪洋浩瀚的雲夢澤,已逐漸萎縮消退在曆史之中,隻餘一星半點痕跡供人懷古覓蹤。

倒是附近的洞庭湖在一代複一代的演變下,逐漸形成一片廣大的巨澤,從唐時起便擁有了“八百裏洞庭湖”的稱號。

離此百裏外的嶽州城內,正源源不絕地有天下豪傑自各處湧來。

附近的洞庭湖卻依舊同往常一般氣象萬千地迎接每一個日出。

遼闊洞庭湖一眼望來銜遠山、吞長江,湖外有湖,橫無際涯。遠遠近近布著帆影點點,漁人正喊起號子拖網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