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房陵郡外甥見舅 太守府玄真論仙(1 / 2)

第七回房陵郡外甥見舅太守府玄真論仙(下)

聽罷玄真道長陳說了三災利害,陳太守已經癱坐在太師椅之上,麵如土色,汗透重衣,兩股戰戰。又隔了好半響方才回過神來,歎道:“世人都言神仙好,若不是聽了道長所言,又哪能知道這神仙如此難做,玄業孩兒,我看你還是練武求個強身健體罷了,這神仙不做也罷。”

與陳太守不同,聽完玄真子所說,玄燁挺直身軀,正聲言道:“舅舅何必如此,前賢有雲‘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若是有心求道,豈懼風災傷身,火災壞體,便是天打五雷轟,我也視之若等閑;況且天開一線,玄真道長也曾說過道門自有避災躲劫之法,又何須視若危途絕路。”

陳太守這才如夢方醒,連忙道:“對對,道長所說的避災躲劫之法卻是什麼,竟然能躲過如此凶惡劫數?”

那玄真子聽道玄燁所言,目露奇光,正在沉吟之間,見陳太守問到,笑答曰:“就貧道所知,要渡此三災,尚有上中下三法可依。

這上法乃是托庇於高真大能或者前輩古仙門下,若在渡劫之時能得到他們出手相助,則劫數臨頭時雖然稱不上高枕無憂,卻也是八九不離十了。我曾耳聞有前輩仙人專為這渡劫之事創下了天罡地煞變化之術,傳說隻要練就此術者隻在地仙之時便可斬出化身,隻需在劫數臨頭之時脫出真身,使化身應劫,便可安然度過。可惜我道行淺薄,本觀傳承不厚,也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不過即使是真,想那前輩仙人也多在三十三天之中修煉,難履紅塵,我輩凡人又如何見得到;便是有遊戲人間者,也往往因為肉眼凡胎識不得仙人之身,若非有緣之人,則不到顯露真身之時,斷然認不出真顏。所以這上法也不過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罷了,終是可望而不可及。

這中法正是我道門秘傳,不錄於書目,隻在我道門正宗口耳相傳。此法乃是在張天師劃定仙人排位之後,丹元真人陸修靜,華陽真人陶弘景憐凡間修道不易,修成地仙者已是鳳毛麟角,能渡三災者更是萬中無一;於是先後上書承天效法後土大帝,書言人間修道艱難,成仙者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恐損凡人慕道之心。況且地仙若是渡過火劫,便已經是清濁合一,一旦調理陰陽,聚煉元神之後幾與天仙無異,懇請後土娘娘垂憐眾生,度他們成就天仙,以免千年道行,付之流水。後土娘娘深以為然,會同四禦三商之後,頒下法旨,詔言若是有道門之人自覺渡不過雷劫者,可以上表九司三省,請玉府判府真君決斷。玉府判府真君接到上奏之後,則遣天界日、月遊神,值日功曹,會和地府判官,定其一生是非功過;若是功高德深,則派天使下凡,接引其到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府上,在雷澤之中洗煉肉身,成就天仙。”

此時玄燁插話道:“玄真道長,既有後土娘娘慈心護佑,想必這通天之門已然打開,成仙之途已是一片坦然,為何我見道長眉宇之間卻仍不見喜色?”

玄真子苦笑一聲,道:“王公子有所不知,若是人人都能借此成仙,此法也不會隻是中法了。非是貧道畏難,隻是若想以此法成道,也不過比渡那雷劫輕鬆少許罷了,便好似那天門原本隻有一絲縫隙,若用此法,不過是將那縫隙略微打開而已,登天之路,遠遠稱不上一片坦途。”

“何至於此!!!”

“實不相瞞,此法實有兩大弊端。其一乃是九司三省所定功高德深的標準其難無比,加之道門兩劫地仙又爭先恐後,若不是機緣巧合,我輩修士斷難完成。譬如三十年前,梁州地發殺機,災延三千裏,雲台觀觀主元詡道友攜門下弟子調理地氣,廣施符法,救死扶傷,前前後後曆時三年,救人無數,卻依然夠不上那標準。要不是他門下出了靈通子這個道門百年不遇的奇才,協助地府神將王方平拿下了自幽冥地獄逃出的無常鬼王,恐怕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已。饒是如此,他的功德也還差了一絲,還是王方平對地府判官說了好話,才讓他僥幸功成,可見之難。

其二乃是此法成道畢竟走了捷徑,道德天尊曾有言道‘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可見天尊也不讚成取巧。若以此法成道,須得簽下淩霄仙榜,受天庭驅使一千八百年;這一來是此法成道不是由內而外借雷法煉形而成,而是借了外力由外而內修煉而成,仙軀之上始終帶了一絲凡俗之氣,未得完美。須得借助天庭之中至陽至剛的神霄氣反複衝刷才能克盡全功;二來這畢竟是借了天庭之力,凡人尚且知道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更何況天上。這為天庭做工,哪比得上仙人的逍遙自在。

“原來如此,若不是道長指點,我等又如何能知其中奧妙,”陳太守歎服道。隨即又問:“不知那下法又是如何?”

“那下法不過是些旁門邪道投機取巧之法,不是要造莫大殺孽,便是有極大隱患,時候一到,定受天誅,我們道門正宗不屑於聞。”

“玄真道長,我曾經讀到一本古書,上麵提到有一種通玄洞真法體,號稱能夠曆劫無傷,不知道卻是哪路神通?”乘此機會,玄燁開口問道。